第17章晋楚争霸-第5/7页

加入书签
    就在晋、楚两国达成‘和议’意向、同时展开外交谈判期间,倒霉的郑国国君郑成公依旧被软禁在晋都新田,没有能被晋景公释放回国;而鉴于国家不能长期没有国君,于是郑国大夫公孙申便向各位执政的卿士建议说:

    “晋国扣押了国君,又杀了我们去求情的使者,我们即使再派使者去向晋国求和,也不一定能要回国君,而且很有可能又被晋人所杀害;不如我们干脆出兵攻打许国,再假装另立新君,以这种方式向晋国表示——郑国并不在乎国君是否被扣押,有没有这个国君都无所谓;那么,得知我们态度的晋国,必然认为继续扣押着国君是没有必要的,也是没有利益的,或许就会释放国君,让他回国了。”

    公孙申,是郑穆公之孙,公子挥(子羽)之子,郑悼公、郑成公的堂兄弟;虽然他也是郑穆公的后裔,但并不是大权在握的‘郑国七穆’家族之一(郑国的‘穆族’包括了七穆集团,但七穆并不是郑国穆族的全部。

    而公孙申向执政卿士们提出伐许、改立新君的建议时间,是周简王四年(前582年)的十一月间,也就是楚令尹子重率军伐莒,连克莒国渠丘、莒、郓三城之时。

    周简王五年(前581年)三月,此时在位的郑国执政卿士公子班思考许久之后,最终接受了公孙申的建议,放弃还在晋国软禁的郑成公,改立郑悼公、郑成公的庶兄,郑襄公的庶长子公子繻为郑国新君;公子班是想以此来向晋国显示——郑国不在乎被扣押的国君(郑成公),也不惧怕晋国接下来将会使出的压制手段。

    但郑国刚刚改立新君后不久,国家内部就开始发生了新的动乱——公子班目前虽然是郑国的执政卿士,但他并不是郑穆公的后代,因此得不到‘七穆’集团的支持;而他放弃被软禁在晋国的郑成公、改立公子繻为新任郑伯的做法,自然就遭到了全体‘穆族’成员(不仅仅是指七穆家族,而是指郑穆公的全部后代;公孙申除外)的反对;‘穆族’成员都想要打倒执政的公子班,另立自己所钟意的人为新国君,以便控制朝堂人事、排挤其他贵族的势力,最终掌握郑国的军政大权。

    就在公子繻被立为新任郑伯之后的一个月,也就是周简王五年(前581年)四月,郑国的‘穆族’突然发动了政变,将新君公子繻直接杀死,又迫使执政的公子班弃国逃亡,跑到许国去避难;而‘穆族’成员中的叛徒公孙申,则被族人们扣押软禁在国都新郑,以待将来再行处理。

    公子繻虽然被公子班拥立为新任郑伯,但他在位的时间只有短短的一个月,又是被国内的贵族们发动政变赶下台并杀害的,所以他死后没能获得谥号,而仅仅以‘郑君繻’的名义,被记入了史书之中。

    郑君繻被杀害之后,发动政变的郑国‘穆族’成员——公子喜(子罕,七穆成员之首)、公子騑(子驷、七穆成员之一)等顺利把持了国政;然后,子罕、子騑改立郑成公年幼的儿子‘髡顽’为新一任的郑伯。

    郑国发生了政变、先后改立两任新君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晋国。和公孙申当初所预计的一样,晋国的部分卿士得知郑国已经改立新君的消息后,觉得再继续扣押着郑成公在手中,也没有什么用处了,还不如早些放他回去,一来借此缓和晋、郑两国关系,二来也可以利用郑成公的回国,给郑国的内政造成一些掣肘(大家都要分权、或者复位嘛)。

    于是,持此意见的代表人物、晋中军将兼执政大夫栾书就寻机对晋景公建议说:

    “郑国现在已经有了新的国君,还在我们这里的郑伯(指郑成公)就成了废子,留着他继续在晋国也没有任何的用处;不如我们借口出兵伐郑,顺便把郑伯给送回去,以助他复位的条件和郑国完善两国间的盟约;这样,一能将郑国重新拉回诸侯联盟之中,二能向郑国示恩,是一举两得的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