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短命也是第一-第6/11页

加入书签
    在中国历史上,明朝与东汉、唐朝是宦官之祸最严重的三个朝代。清初,一些人反思明亡的原因,指出“明亡不亡于流寇,亡于厂卫(宦官)”。而朱瞻基正是让宦官势力强势崛起的那个关键人。

    其实,明亡差点都不用等到1644年,而是在1449年。

    宣德十年(1435年),36岁的朱瞻基英年早逝。朱瞻基的母亲张太后暂时成为朝中的核心人物,但宦官王振凭借他在宣德朝的宠遇,制度上的优势,以及与小皇帝、明英宗朱祁镇的特殊关系,很快就击败了内阁三杨和老太后,开始垄断朝政,最终引导年轻的皇帝冒险与北虏交战,酿成了1449年的土木堡之变——连皇帝都被蒙古人掳走了。

    史学家认为,是王振的专权和明英宗的无能导致了土木堡之变,但在当时的情况下,朱瞻基时期那些能干的老臣和经过调整完善的制度,却无力阻止这一惨败的发生。从这个意义上讲,土木堡之变是宣德时期政治隐患的总爆发,是内阁—司礼监牵制制度的悲剧,也是朱瞻基个人遗留下来的悲剧。

    尽管朱瞻基无法亲眼看到这悲剧性的一幕,但是,这么有才华的一个皇帝,在开创了仁宣治世之后,是否有想过大明王朝就会迅速迎来中衰的局面呢?而盛世的不可持续,也会让盛世本身大打折扣。

    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自己选择的因果,即便看不到了,也会等来历史的终极评判。

    参考文献:

    [清]张廷玉等:《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

    [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中华书局,2018年

    赵中男:《宣德皇帝大传》,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年

    陈文源:《明宣德弃守安南始末考述》,《暨南史学》第4辑,2005年

    朱鸿:《论明宣宗的另面样貌》,《明清论丛》第1辑,1999年皇帝朱高炽病重,快不行了。一个太监奉命离开北京,全速奔赴南京,去把皇太子朱瞻基召回来。

    这一天是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初十。

    仅仅两天后,朱高炽驾崩了,但离京的太监还要七八天才能到南京。

    事态紧急,朝中大臣夏原吉等人决定秘不发丧。

    数日后,得到回北京诏令的朱瞻基,已能明显感觉到南京城中流言四起。他的属下劝他,要率护送兵马回北京,以防万一。

    26岁的朱瞻基却说不必。他说:“我刚到南京,就要立即返回北京,谁能料得到?君父在上,天下归心,谁敢有贰心?父皇召我回北京,我又怎能拖延?”

    然而,能料到和有贰心的人,当时还活在世界上——他是朱瞻基的叔父、汉王朱高煦。

    所幸朱瞻基行动迅速,朱高煦在山东派人伏击皇太子的计划才宣告落空,史书说,“高煦谋伏兵邀于道,仓促不果”。

    六月初三,朱瞻基顺利抵达北京附近的良乡。夏原吉等人这才公开宣布了洪熙皇帝朱高炽的死讯,此时距离朱高炽驾崩的日子,已经过去了20天。

    同一天,朱瞻基进入北京城。

    六月十二日,在朱高炽死后整整一个月后,朱瞻基正式登基继位,是为宣德皇帝。

    一场皇位继承危机,总算暂时得到了缓解。

    宣德皇帝朱瞻基

    01

    但朝廷内外,熟悉汉王朱高煦为人的人,都知道他绝不会就此罢手,他一定会继续作妖。

    朱高煦是明成祖朱棣的次子,性凶悍,善骑射。早年跟着朱棣起兵靖难,屡立战功,几次帮助朱棣转危为安。朱棣也认为,朱高煦“类己”,曾经流露出将他立为皇位继承人的意向。仗着军功和父皇的宠爱,朱高煦颇为骄恣,常常把自己比作唐太宗:“我英武,岂不类秦王世民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