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光远 主编豪。如果像那位希腊诗人在悲剧《安提戈涅》中所说,“没有什么比人更美好”的情感能够变成所有人的体验,那么,人类一定能大大地前进伟大的一步。
3.让权威见鬼去吧
弗洛姆曾对希特勒其人及现代人的性格进行了如下分析。
希特勒究竟是什么人?某人是或以前是什么人的问题,按所涉及到的人格而引起我们不同程度的兴趣。我们同样可以向任何人提出这样的问题。他是谁?我是谁?这些问题有无最终答案?这种提问对于任何他人也跟对于希特勒一样难回答。因为每个人都充满动机、冲动和矛盾。
如果我们读读他的传记,我们或许可以确切地说,从童年起,他就生活在幻想的世界里,对伟大的幻想使他脱离现实,确实也使他不能适应于现实。但在《我的奋斗》中他说与父亲冲突是因为他想当艺术家,而父亲想让他当公务员,但这并不是真正的冲突。
想当艺术家,对希特勒及对其他一些人来说是意味着摆脱所有的责任,一味地自由追求自我的幻想。希特勒成为一名公务员,这对他父亲来说似乎并非要紧,尽管他父亲做出这种选择很自然,因为他本人就是公务员。他父亲越来越感到自己的儿子没有责任感和纪律感,他不去寻找生活中积极的方面,无所事事,不愿把自己的生活引向某种目标。
因此,像许多自恋者一样,希特勒经历了一个又一个失望。随着他的伟大幻想越来越膨胀,这些幻想与他实际成就的鸿沟也越来越宽。由此滋生出不满、愤怒、憎恨、甚至更大的妄想。在现实中达到的越少,他对幻想的迷恋就越多。在他的早年就很明显。希特勒来到维也纳,在艺术学校学习没有合格,又决定改学建筑。但为取得学习建筑的资格,他不得不再学一年。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或者刷新页面试试。
吴光远 主编学的案例中,自恋主义极端到个人甚至于无法察觉到外部世界正在发生的事情。
希特勒一生中一直是自恋的。除对自己外,他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对母亲或朋友,他兴趣索然,几乎没有感情。确实,他没有朋友,完全孤立地生活着,他只关心自己,自己的计划、权力和意志。
也许,希特勒最重要的性格特质就是嗜死性,即对死的东西、毁灭和非生命东西的爱。嗜死性是复杂的论题,在此我不能深究。但也许我可以充分指出它涉及到什么。有些人,我们可以说他们热爱生活。也有另一些人,我们可以说他们憎恨生活。热爱生活的人很容易识别。没有什么能比这些充满生活之爱的人更有吸引力,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这些人不仅仅爱物爱人,而且更爱生活。但也有人不热爱生活而更倾向于憎恨生活,他们被无生命,最终被死亡所吸引。
但是,希特勒的嗜死性没有引起比实际上更应该受到的强烈的抵抗、反感和憎恨,这是怎么可能的?这种否定反应的缺乏,是否暗示在大众中嗜死性是普遍的,至少以某种隐而不见的形式存在?在希特勒和那些追随他、赞同并顺从他的人之间一定有某种联系、某种相互的结合,甚至是合作。
可以说,这一问题的答案是复杂的。首先,在希特勒的性格和他狂热盲信追随者的性格中确实有很多相似之处。如果我们以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的观点看待这些人,我们会发现大多数非常狂热的纳粹分子来自小资产阶级阶层,即来自一个没有希望、充满愤恨、自己是施虐——受虐狂的阶层。
这种类型被诙谐地描述为“自行车者的性格”,因为这种人对那些在他之上的人行九十度大弯腰,而对那些在他之下的人却用脚踢。这些人在生活之余找不到值得爱和感兴趣的东西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或者刷新页面试试。
吴光远 主编他们是如何说的。我们必须研究他们的面部表情、手势及整个人。
只有在那时(touwz)?(net),我们才能观察到他们的性格。然后我们就能分辨出他们是嗜死狂?()?『来[头文@字小说]@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touwz)?(net),是我们想从心底抛弃的人,是使我们愤怒的人,是我们不想交往的人,是我们不能为友的人,因为我们所有的精力都用以保存生命、人的尊严和自由。而所有嗜死狂的精力都用来毁灭,奴役他人,贬低、统治他人。我们不要只听言词,而要善于发现讲这些话的人是谁,本性如何,性格怎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
3.让权威见鬼去吧
弗洛姆曾对希特勒其人及现代人的性格进行了如下分析。
希特勒究竟是什么人?某人是或以前是什么人的问题,按所涉及到的人格而引起我们不同程度的兴趣。我们同样可以向任何人提出这样的问题。他是谁?我是谁?这些问题有无最终答案?这种提问对于任何他人也跟对于希特勒一样难回答。因为每个人都充满动机、冲动和矛盾。
如果我们读读他的传记,我们或许可以确切地说,从童年起,他就生活在幻想的世界里,对伟大的幻想使他脱离现实,确实也使他不能适应于现实。但在《我的奋斗》中他说与父亲冲突是因为他想当艺术家,而父亲想让他当公务员,但这并不是真正的冲突。
想当艺术家,对希特勒及对其他一些人来说是意味着摆脱所有的责任,一味地自由追求自我的幻想。希特勒成为一名公务员,这对他父亲来说似乎并非要紧,尽管他父亲做出这种选择很自然,因为他本人就是公务员。他父亲越来越感到自己的儿子没有责任感和纪律感,他不去寻找生活中积极的方面,无所事事,不愿把自己的生活引向某种目标。
因此,像许多自恋者一样,希特勒经历了一个又一个失望。随着他的伟大幻想越来越膨胀,这些幻想与他实际成就的鸿沟也越来越宽。由此滋生出不满、愤怒、憎恨、甚至更大的妄想。在现实中达到的越少,他对幻想的迷恋就越多。在他的早年就很明显。希特勒来到维也纳,在艺术学校学习没有合格,又决定改学建筑。但为取得学习建筑的资格,他不得不再学一年。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或者刷新页面试试。
吴光远 主编学的案例中,自恋主义极端到个人甚至于无法察觉到外部世界正在发生的事情。
希特勒一生中一直是自恋的。除对自己外,他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对母亲或朋友,他兴趣索然,几乎没有感情。确实,他没有朋友,完全孤立地生活着,他只关心自己,自己的计划、权力和意志。
也许,希特勒最重要的性格特质就是嗜死性,即对死的东西、毁灭和非生命东西的爱。嗜死性是复杂的论题,在此我不能深究。但也许我可以充分指出它涉及到什么。有些人,我们可以说他们热爱生活。也有另一些人,我们可以说他们憎恨生活。热爱生活的人很容易识别。没有什么能比这些充满生活之爱的人更有吸引力,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这些人不仅仅爱物爱人,而且更爱生活。但也有人不热爱生活而更倾向于憎恨生活,他们被无生命,最终被死亡所吸引。
但是,希特勒的嗜死性没有引起比实际上更应该受到的强烈的抵抗、反感和憎恨,这是怎么可能的?这种否定反应的缺乏,是否暗示在大众中嗜死性是普遍的,至少以某种隐而不见的形式存在?在希特勒和那些追随他、赞同并顺从他的人之间一定有某种联系、某种相互的结合,甚至是合作。
可以说,这一问题的答案是复杂的。首先,在希特勒的性格和他狂热盲信追随者的性格中确实有很多相似之处。如果我们以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的观点看待这些人,我们会发现大多数非常狂热的纳粹分子来自小资产阶级阶层,即来自一个没有希望、充满愤恨、自己是施虐——受虐狂的阶层。
这种类型被诙谐地描述为“自行车者的性格”,因为这种人对那些在他之上的人行九十度大弯腰,而对那些在他之下的人却用脚踢。这些人在生活之余找不到值得爱和感兴趣的东西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或者刷新页面试试。
吴光远 主编他们是如何说的。我们必须研究他们的面部表情、手势及整个人。
只有在那时(touwz)?(net),我们才能观察到他们的性格。然后我们就能分辨出他们是嗜死狂?()?『来[头文@字小说]@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touwz)?(net),是我们想从心底抛弃的人,是使我们愤怒的人,是我们不想交往的人,是我们不能为友的人,因为我们所有的精力都用以保存生命、人的尊严和自由。而所有嗜死狂的精力都用来毁灭,奴役他人,贬低、统治他人。我们不要只听言词,而要善于发现讲这些话的人是谁,本性如何,性格怎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