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政治无道德 2-第7/12页

加入书签
我们需要保护。对权力的推崇使得过去的集权式领导方式又变得流行起来。如在美国,在世贸双塔遭袭击后,人们很容易地就开始赞同拉姆斯菲尔德和朱利安尼等人的观点。以往那些穷兵黩武、令人厌恶的政客在公众眼中突然成为了立场坚定、办事干练的杰出政治家。不同的时代需要不同的道德标准。和平年代需要克林顿这样的领导人——灵活,富有魅力,感情丰富,具有合作精神和容忍的品格。这种领导人能够洞悉事物的复杂性,偶尔也会因为放纵自我而犯错误。强权时代则需要处事果断,自我约束力强,对朋友忠诚、对敌人残酷的领导人。

新的时代存在着新的争论。首先:我们应该如何来区分合法权力和非法权力?我们应该用何种道德标准来衡量权力的使用是否得当?如果从自身利益出发或者采取姑息纵容的态度,那就很难将其正确地区分开。

其次,虽然我们需要集权,但是我们却无从知晓权力是否过于集中。狐狸依照意大利思想家马基雅维里的观点指出:“如果权力过分集中于一个机构,或者美国采取单边行动,那么自由必将被践踏,国际关系也会受到破坏。”狮子则反驳道:“危险来自于被动性——我们迟迟不能采取行动,反而会让敌人占了先机。如果我们不加强自身的力量,那么就必然会导致恐怖主义、暴政、欺骗和**的横行。”

从我们目前的立场出发去观察上世纪90年代是非常容易的。事实

(touwz)?(net)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或者刷新页面试试。

吴光远 主编,僭主多是出身卑微的平民,并非龙孙凤胄,他们上台多半是依靠武力和煽动群众,尽管他们实际上享有**君主的权力,他们却往往不敢以君主自称。僭主一词,在汉语中确切的意思便是“权力没有合法依据的君主”或者“不合法的君主”。僭主作为一个历史名词似乎是城邦国家的专利,它在古希腊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历史中是出现频率最高的,在中国古代的政治学中就从来没有出现过这个词,尽管中国古代多数王朝的开国之君们也都是出身于草寇。要解释这个现象,就只能归因于城邦国家的地理特征了,“它们不像广大的领土国家那样,可以在王国中央建成一个居住着王室及朝廷以及为王室及其朝廷服务的形形色色人员的王都。这样一个王都,唯有广大领土的国家才供养得起。同样,也唯有这样一个王都,王权才能用辉煌的宫殿、神庙、仪仗、御林军装饰起来;又唯有这些装饰,‘奉天承运’的谎言才能发生效力”。(touwz)?(net)

合法性政治最初肯定要根源于一个不合法的权力僭取,直至世代久远,人们忘却了君王祖先不光彩的出身,家族统治的习惯或是教会神圣的膏礼附丽于王廷豪华的装饰之上,才使人们相信现存的统治是理所当然的。而在从不合法的权力僭取演变为合法统治习惯的过程中,最关键的莫过于怎样牢牢掌握新取得的权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