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魔鬼教科书-第6/10页

加入书签
吴光远 主编主需要的是残酷,而不是爱。人应当在野兽中选择狮子、狐狸,像狮子一样残忍,像狐狸一样狡诈。君主不妨对恶习习以为常,不要因为残酷的行为受人指责而烦恼,“慈悲心是危险的,人类爱足以灭国”。

马基雅维里指出:统治者有必要让人民相信君主是“集美德于一身的人”,也就是说,统治者在公开场合应表现出爱民如子和仁慈宽厚的样子。惩罚人的事应让其他人去干,最后还可嫁祸于人,找替罪羊,以避免自己受到国民的谴责;奖赏别人的事应当亲自出面,以免让下属行私惠。给人恩惠要一点点地来,让他有盼望;给人打击要一下致其于死地,不让他有报复的可能。君主平常应当不露声色,对凡事装作懵懂无知,避免让下属了解自己,但对下属自己心中要了如指掌,随时操纵他,并且动用杀伐大权。

马基雅维里还认为:君主为了保持权力的自主性,绝不可相信任何人;不可对别人吐露真心,不可指望别人对你诚实,更不可把命运系于别人身上。君主要经得起孤独的煎熬,“最危险莫过于意气相投的人”。所以,应当怀疑一切人,组织耳目对之暗中监视,网罗党羽排除异己,设置职权相互牵制……。总之,为保住君主的地位,采取一切手段都是允许的。

“只要目的正确,可以不择手段。”这就是马基雅维里名言。因此20世纪以前,欧洲有许多学者相信,马基雅维里的《君主论》是完全脱离了伦理道德来独立研究权术。这样一种价值取向,有可能使他不顾一切地撕破人类道貌岸然的表相,向我们揭示出人类心灵深处最卑鄙、最肮脏、最奸诈、最残忍的成分。这本是他为了讨好君主而欲供奉给君主的治国妙方,却从另一方面画出了历代君王的最丑恶的灵魂。马基雅维里认为,君主可以不择手段地达到自己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或者刷新页面试试。

吴光远 主编:他写下的政治行为的“语法”成为后世的统治者们的楷模和依据。从腓特烈到俾斯麦,从拿破仑到克莱孟梭,从墨索里尼到希特勒……无一不是从“马基雅维里”这所学校毕业的。但是揭示政治行为的规律这件事本身并无任何过错可言。如果我们因此而谴责马基雅维里的话,我们也大可以谴责鲁迅,因为他笔下的阿Q让我们见到了每个人身上都有的猥琐和陋习。

既然马基雅维里所做的不过是陈述事实,那么人们何以对他会如此反感,如此畏惧,如此憎恶?由来已久的传统并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最主要的是因为人们都知道,他陈述的事实的确是事实:人的行为,不管是公开的还是私下的,都不会按照他们所接受的“美德”行事;任何领域的领导人物,都会无情而毫不妥协地维护自己手中的权力;独裁统治必须恫吓治下的人民,而民主体制则要讨好人民;被统治是很容易的,而统治则要困难得多……当人们充满憧憬,认为自己是如何高尚的时候,马基雅维里却毫不留情地让人们知道,自己的本质从来都是如此不堪,于是人们的满腔怒火自然发泄到了他的身上。当人们徘徊在对民主的向往和对强权的憧憬之中,难以取舍的时候,马基雅维里就越发显得刺眼:他把人们这种内心的矛盾毫无保留地暴露出来,让人们困惑而恼怒。

但是政治的本质并不会因为我们的态度而有任何改变:道德和理想或许可以作为政治上的规范,但是绝对不是行之有效的政治手段。成功的政治家必然是一位艺术家:他要能够安抚躁动的民众,通过各种渠道揣摩对手的意图,利用外交手腕做出让步和妥协,换取己方阵营的稳固——这些行为,在大多数时候,是难以用道德和伦理明确加以判断的。历史上杰出的宗教领袖可以通过高尚的道德情操将人们团结起来——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或者刷新页面试试。

吴光远 主编同胞品性的深刻的洞察,和他由此所得出的普遍利己主义的人性论结论。“关于人类,一般地可以这样说:他们是忘恩负义、容易变心的,是伪装者、冒牌货,是逃避危难、追逐利益的。(touwz)?(net)”因此一个君主被人畏惧比受人爱戴是安全得多的,因为前者取决于自己的意志,而后者取决于他人的意志。人们对于冒犯一个自己爱戴的人比冒犯一个自己畏惧的人总是较少顾忌,而且对人们过度施恩,倘若这恩义超出了他们所能报偿的范围,感恩就会转化为仇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