谬误之四:理性提倡的科学限制个人发展。人生意义的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单纯地归结于理性或逻辑是一种简单的理想主义做法。在19世纪中期,由于科学和工业的高速发展,使一些人丧失了独立的人格,每天只能从事机械性劳动。理性主义把人的注意力集中于外部世界,把人类生存的意义归结为运用逻辑工具认识和支配外部世界,致使人们迷信科学万能,热衷于追求知识和从事外在的物质活动,而忽视了人的内心世界。科学以人对外部世界中物的支配为目的,这种支配诚然也体现了人的主体作用。但是,一旦人仅仅按照对物的支配这
(touwz)?(net)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或者刷新页面试试。
吴光远 主编究竟是科学为人服务,还是人为科学服务?
2.向生活回归
既然有了对理性的崇拜,那么人们很容易幻想着理性可以给我们一个永恒的理念世界,正是这种迷信使我们忘记了感官的世界。感官世界的变动不居令人们无法捉摸,没有安全感。理性趁虚而入,本能地寻求条理化和秩序,不惜诋毁感官、抛弃感官。“‘理性’是我们窜改感官的证据的根源。”
感官指明生成、变化、流逝,理性却要予以否定。变动使人们没有了安全感,为了满足人的虚荣心,人们用理性来对这个世界进行概念式的把握,将一切活生生的东西凝固成静止不动的。他指出:这一虚构“是用一种‘彼岸的’生活、一种‘更好的’生活向生命复仇”。“世界分为‘真正的’世界和‘假象的’世界,不论是按照基督教的方式,还是按照康德的方式(毕竟是一个狡猾的基督徒的方式),都只是颓废的苗头——是衰败生命的征兆……”
促成这件事的是理性,所以尼采把理性看作败坏本能的因素。尼采批判苏格拉底开始的这一传统,在柏拉图那里,这个世界是凡智者、虔敬者、有德者皆可达到的。他居于其中,他就是这世界。在基督教中,这个世界仅仅被允诺给智者、虔信者、有德者即给悔悟的罪人。在康德那里,这个世界既不可达到,也不被允诺,黯然存在于永不消散的迷雾之中。到了实证主义者那里,它存在与否也不可知了。尼采称之为“理性的第一次哀鸣”。
所以,“几千年来凡经哲学家处理的一切都变成了概念木乃伊;没有一件真实的东西活着逃脱他们的手掌”。一个理性主义哲学家总是蹲在他的冰冷的概念当中,他们见不得夏日的阳光,他们的热度也不能经受阿尔卑斯的冰雪。
感官的世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或者刷新页面试试。
吴光远 主编解构这个概念的世界。他宣布废除这个“真正的世界”。只有一个世界,这就是我们生活于其中的生成变化着的现实世界。
为了向生活回归,尼采不惜与世界的两大领袖为敌:一为理性,二为基督教教会。不过他并不是要反对对这个世界进行概括和把握。他反对的只是按照人类自身的理性本性去构造一个合乎理性的世界模式,然后又用这样的世界模式来看待人的现实生活。尼采并非要我们抛弃这些理性手段,他是要我们如实地把它们看作手段,而不是看作真理,甚至看作世界的本性,把相对性绝对化了。
对于我们的一切观念,只应从意义的角度来考察,即看它们表现或掩盖了我们的什么需要,服务于什么目的,是何种欲求的标记。他这是用一种更高层次的合理来否定了理性层次的合理性。他是以酒神为惟一的审判者。这种合理就是人的真正需要,就是人的意义这个问题。
尼采强调人的需要,人的全部认识过程都依赖于人的生命需要,没有也不可能有所谓纯粹认识。因此,对于认识过程的考察不能局限于认识过程本身。“认识只能是什么?——只能是‘描述’,放进意义——并不是‘说明’。”“我们在知识和科学上优于古人的,我们称之为‘说明’,其实是‘描述’。我们描述得较好,解释则和古人一样少。”
从这个意义上说,真理、逻辑、理性范畴都只是“有用的伪造”。不过,即使是伪造,仍有其功用。仅仅只有理性并不能成为合理的理由,理性在世界上所看到的不过是它自身。逻辑把自己的界限当作世界的界限,人类认识活动的工具被抬高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冒充为形而上学的真理,进而冒充为最高的价值标准。于是,生命被贬值,本能受压制,法则统治一切,人生会失去生命的活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
(touwz)?(net)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或者刷新页面试试。
吴光远 主编究竟是科学为人服务,还是人为科学服务?
2.向生活回归
既然有了对理性的崇拜,那么人们很容易幻想着理性可以给我们一个永恒的理念世界,正是这种迷信使我们忘记了感官的世界。感官世界的变动不居令人们无法捉摸,没有安全感。理性趁虚而入,本能地寻求条理化和秩序,不惜诋毁感官、抛弃感官。“‘理性’是我们窜改感官的证据的根源。”
感官指明生成、变化、流逝,理性却要予以否定。变动使人们没有了安全感,为了满足人的虚荣心,人们用理性来对这个世界进行概念式的把握,将一切活生生的东西凝固成静止不动的。他指出:这一虚构“是用一种‘彼岸的’生活、一种‘更好的’生活向生命复仇”。“世界分为‘真正的’世界和‘假象的’世界,不论是按照基督教的方式,还是按照康德的方式(毕竟是一个狡猾的基督徒的方式),都只是颓废的苗头——是衰败生命的征兆……”
促成这件事的是理性,所以尼采把理性看作败坏本能的因素。尼采批判苏格拉底开始的这一传统,在柏拉图那里,这个世界是凡智者、虔敬者、有德者皆可达到的。他居于其中,他就是这世界。在基督教中,这个世界仅仅被允诺给智者、虔信者、有德者即给悔悟的罪人。在康德那里,这个世界既不可达到,也不被允诺,黯然存在于永不消散的迷雾之中。到了实证主义者那里,它存在与否也不可知了。尼采称之为“理性的第一次哀鸣”。
所以,“几千年来凡经哲学家处理的一切都变成了概念木乃伊;没有一件真实的东西活着逃脱他们的手掌”。一个理性主义哲学家总是蹲在他的冰冷的概念当中,他们见不得夏日的阳光,他们的热度也不能经受阿尔卑斯的冰雪。
感官的世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或者刷新页面试试。
吴光远 主编解构这个概念的世界。他宣布废除这个“真正的世界”。只有一个世界,这就是我们生活于其中的生成变化着的现实世界。
为了向生活回归,尼采不惜与世界的两大领袖为敌:一为理性,二为基督教教会。不过他并不是要反对对这个世界进行概括和把握。他反对的只是按照人类自身的理性本性去构造一个合乎理性的世界模式,然后又用这样的世界模式来看待人的现实生活。尼采并非要我们抛弃这些理性手段,他是要我们如实地把它们看作手段,而不是看作真理,甚至看作世界的本性,把相对性绝对化了。
对于我们的一切观念,只应从意义的角度来考察,即看它们表现或掩盖了我们的什么需要,服务于什么目的,是何种欲求的标记。他这是用一种更高层次的合理来否定了理性层次的合理性。他是以酒神为惟一的审判者。这种合理就是人的真正需要,就是人的意义这个问题。
尼采强调人的需要,人的全部认识过程都依赖于人的生命需要,没有也不可能有所谓纯粹认识。因此,对于认识过程的考察不能局限于认识过程本身。“认识只能是什么?——只能是‘描述’,放进意义——并不是‘说明’。”“我们在知识和科学上优于古人的,我们称之为‘说明’,其实是‘描述’。我们描述得较好,解释则和古人一样少。”
从这个意义上说,真理、逻辑、理性范畴都只是“有用的伪造”。不过,即使是伪造,仍有其功用。仅仅只有理性并不能成为合理的理由,理性在世界上所看到的不过是它自身。逻辑把自己的界限当作世界的界限,人类认识活动的工具被抬高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冒充为形而上学的真理,进而冒充为最高的价值标准。于是,生命被贬值,本能受压制,法则统治一切,人生会失去生命的活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