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摧毁偶像:现代文明的罪恶-第5/9页

加入书签
从这个意义上说,真理、逻辑、理性范畴都只是“有用的伪造”。不过,即使是伪造,仍有其功用。仅仅只有理性并不能成为合理的理由,理性在世界上所看到的不过是它自身。逻辑把自己的界限当作世界的界限,人类认识活动的工具被抬高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冒充为形而上学的真理,进而冒充为最高的价值标准。于是,生命被贬值,本能受压制,法则统治一切,人生会失去生命的活力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或者刷新页面试试。

吴光远 主编今天的一切——堕落了(touwz)?(net),颓败了:谁愿保持它!而我——我要把它推倒!

尼采生不逢时?(头文?字小说)_[(touwz.net)]?『来[头文?字小说]?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touwz)?(net),他所向往的是精神的独立与自足,他对这个时代是完全地失望。“这时代是一个病妇——让她去叫喊、谩骂、诅咒和摔盆盆罐罐吧!”

在尼采眼中,物质性的财富与人精神崇高是无法比拟的。追求财富却损害了机体的美好,是得不偿失。在精神上,无头脑的匆忙,使人总是处在疲劳之中,不复讲究优美的风度和高尚的礼仪,独处时不再有静谧的沉思,人与人之间也不再有温馨的交往。金钱成为他们惟一的藏身之地,人们迫不及待地把脑袋藏到每一个可以发财的地方。

国家的崛起,给德意志民族带来了复兴的希望,同时又给人们套上了另外的一副锁链。庞大的政治机器需要动力,它占用了过多的人力,浪费了宝贵的人才。“一个人把自己花费在权力、政治、经济、世界贸易、议会、军事利益上,向这些方面付出了理解、认真、意志、自我超越的能量(他就是这种能量),那么在其他方面就必有短缺。”与其占用大量的优秀人才,还不如让这些机器闲置腐朽。

可是,在现代,经济和政治几乎压倒了一切。俾斯麦政府热衷于政治扩张,带来了财富与光荣,“新的偶像”——国家——具有强烈的号召力,可是同时也带来腐朽的气息。在尼采看来这正是德国文化衰落的原因。尼采认为国家使一切人都丧失了自己,只有消灭了国家,才开始有人。“文化和国家——在这一点上不要欺骗自己——是敌对的:‘文化国家’纯属现代观念。两者互相分裂,甚至是反政治的……”

《不合时宜的考察》的第一部题为《大卫·施特劳斯》集中描述了国家机器对人的控制。它开头这样地写道:



(touwz)?(net)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或者刷新页面试试。

吴光远 主编订的耶稣传》为题又回到了神学。新版本拥护当时德国那种乐观的生活情感,宣传起人性和神性的结合,把人归于精神、理性和基督,以迎合当时的社会舆论。这使得当时以批判基督教为自己使命的尼采由厌恶上升为愤怒,他抨击施特劳斯就是德国庸俗文化和市侩文化的代表者,批判他,也正是对这种思潮的批判。

大机器的出现是人们生产能力的延伸,理性借助这一工具将人牢牢地攥在手中,因为一旦人发现机器的妙用,他便决不会轻易地放下手中的工具。在工厂奴隶制度下,工人是奴隶,资产者就不是奴隶么?

在尼采的时代,欧洲的男子因生活负担而被迫从事固定的职业,结果使自己的命运完全受偶然性支配。工厂犹如奴隶的工房,人们成为机器上的一个螺丝钉,当了人类发明技巧上的弥缝物,被消磨了一生。工资的提高,可以减少贫困的程度;待遇的改善,可以避免工作中的危险。可是这些都无助于消除人的奴隶地位。只要机器工业的格局不变,工厂奴隶制度的实质就不会有变化。人们不会有机会去思考人生的问题,“倘若你们不知道什么叫自由呼吸,你们的内心价值何在呢?”只是在外在事物的目的上牺牲了多少内心价值。这种状况的结局就是文化的消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