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疯狂而孤独的天才 1-第5/10页

加入书签
吴光远 主编:人的根本既不在他的社会性,又不在他的理性,而只在于非理性的无意识状态。所以,当弗洛伊德读尼采的著作时,不会不惊奇地发现他所感兴趣的东西。

弗洛伊德对于尼采极为敬佩,据他的传记记载,他常常说尼采“比其他任何活过或者似乎活过的人更能深刻地认识自己(touwz)?(net)”。弗洛伊德自己在自传中也谈到,尼采是一位“其猜测、直觉不期而然与精神分析学的许多千锤百炼的发现相同的哲学家?()『来[头文&字小说]&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touwz)?(net)”,为了独立地完成自己的学说,他逼迫自己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去读尼采的著作。

事实上,尼采对于深层心理的开掘,确实预示了精神分析学的建立。精神分析学家阿德勒和荣格,还在相近的意义上采用尼采的“权力意志”概念,以表示心理复合体的一个要素。

在历史学领域中,在斯宾格勒的分析中可以看到尼采的影响。斯宾格勒认同尼采对人生意义的把握。他称尼采是“能把当代全部有决定意义的问题抓在手里”的惟一哲学家,“在尼采首先写出‘重估一切价值’这句话以后,我们生活其中的这个世纪的精神运动才最后找到了自己的公式。”他自己承认,尼采给了他质疑的能力,他的历史哲学是“把尼采的展望变成了一种概观”。斯宾格勒的基本思想,即文化循环论,是有尼采的永恒轮回说和关于现实是一有机体的思想作为其准备的。

二、尼采眼中的自己

尼采在世时,对于他人的评价总是不屑一顾。在他看来,这些所谓的评价完全是对他的思想的不理解。他自己也不再对世人持多少肯定的看法。他把希望寄托于后来人。他相信自己的预言会为以后的人见证,他的聪明会为后来人所敬仰。

1.瞧,这个人

1888年10

“这本书

(touwz)?(net)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或者刷新页面试试。

吴光远 主编变成了一个平凡而庸俗的德国人。他成为一个地道的德国艺术家。作品中充斥着德国啤酒的气息,成为“日尔曼帝国所赖以建立的精神典型”。但是,一旦尼采不再崇拜叔本华的时候,他完成了自己精神上的独立,他发现自己“几乎不认识瓦格纳了”。一向对德国文化持批判态度的尼采,忍痛与瓦格纳分手了。他是与瓦格纳分手了,是与平庸分手了,也是与彻底悲观的叔本华分手了。

这本书的题目是《瞧,这个人》。尼采是一个狂放的人,他敢于蔑视一切的世俗道德与价值。他无保留地抨击了那位钉在十字架上的人,并结束于声讨基督教以及所有染上了它的毒菌的基督徒们的电闪雷鸣之中。在价值翻转的年代里,在孤独、痛苦、郁闷的人生道路上,在脱出常规的生活环境中,尼采对生命意义的执著追求已近乎于疯狂,他高喊着:

我不是一个普通的人,我是炸药?!

我为什么如此智慧?!

我为什么如此聪明?!

我为何写出如此卓越的著作?!

我为何便是命运?!

人类历史将因我分成两个部分。

我将取代耶稣成为纪元的依据。

我们要成为我们之为我们者,成为新人,独一无二的人,无可比拟的人,自颁法律的人,自我创造的人。

他自诩他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一书是“给人类的空前伟大的赠礼”,“声音响彻了千古”,“是一种永不枯竭的泉水,没有吊桶放下去不能满汲着黄金和珠宝上来”。

正是这种狂放,尼采批判基督教道德;或者说,正是因为他敢于批判以基督教道德为中心的一切价值判断,所以尼采是狂放的。在尼采看来,他所面临的世界,是被上帝统治的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