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光远 主编的、远离生命的事物的哲学家之列,但是尼采的思想是在哲学古老的主导问题,即什么是存在的范围内进行的。无论是存在主义哲学家自己,还是研究存在主义哲学的专家,都公认尼采是存在主义的直接先驱,或者干脆就把他看作一个早期存在主义者。
存在主义的三大健将——法国的萨特和德国的雅思贝尔斯、海德格尔,他们的思想可以说均根源于尼采。雅思贝尔斯和海德格尔都是有名的尼采研究者。他们都写了专著论述尼采。尼采是存在主义者最感兴趣的一位哲学家。美国哲学家考夫曼指出:“在存在主义的演进过程中,尼采占据着中心位置:如果没有尼采,雅斯贝尔斯、海德格尔和萨特是不可思议的。”
事实正是如此。雅斯贝尔斯于1936年出版《尼采》一书,该书是对于导致存在哲学诞生的思想背景的探索。在他看来,正是尼采的一切价值的重估的公式,为存在主义扫清了道路。尼采的方法使我们脱离每一个固定有限的立场,使我们的思想相继涌起。他在1952年出版《尼采和基督教》一书,系统阐述尼采哲学。他称尼采和克尔凯郭尔是“我们这个时代具有卓见的哲学家”,惟有他们看清了时代的变化。又称尼采是人类精神最深入的探索者之一,是富于创造精神的“哲学家导师”。海德格尔于1936年到19401961年结集出版了两卷集巨著《尼采》一书。他认为,尼采是一切时代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而且是西方最后一位伟大的形而上学家。
存在主义与尼采的契合有深刻的思想基础。第一,尼采所关心的问题正是存在主义者关心的问题。反对本质中心的哲学,反对形式信仰的团体,反对体系的哲学,因为它们远离人生,贬抑生命。如果我们认为存在主义者过分重视人类的失败、死亡与忧愁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或者刷新页面试试。
吴光远 主编也是尼采式的悲剧体验。海德格尔提出人的不可避免的状态是“被抛”和“沉沦”,失落和孤独是人的命运,只有死亡才是人惟一存在的例证,只有在烦忧、畏惧和死亡中才能领悟到人的存在;雅斯贝尔斯认为人显然是在走向虚无,但人生应该在无中把握有;萨特一方面认为自由是人的属性,另一方面又把人的特性归之于烦恼、孤寂和绝望。他们是人生的悲观主义者,但是,他们又反对听天由命、无所适从。这是尼采所倡导的人应该在悲剧的必然中去创造自己生命的意义,尽管这个意义到头来仍然是无意义。
生命哲学流行于20世纪初期,其创始人之一柏格森认为,宇宙间的一切皆是生命冲动的结果,千差万别的事物源于生命冲动。生命是一股无限的流,生命之流的绵延性创造了一切,生命欲的冲动性使万物发展、变化;理性是无能为力的,人只能凭直觉把握生命之流和生命欲。如果我们把柏格森讲的生命概念换成意志概念,把生命之流和生命欲换成尼采的生命意志,把直觉换成尼采的意欲,就可以把柏格森的观点看成是尼采观点的再版。当然,历史不能完全重演,这样换也是不适合的,但尼采思想与生命哲学相通,这是事实。柏格森自己也讲得十分清楚,他的生命生生不已、自强不息,不是指物质的**,而是指心理体系的东西;生命欲即是生命的**和本能;直觉是处于意识深处的东西,而不是一种有意识的活动。
对于现代西方思想和文化具有巨大影响的另一流派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弗洛伊德以精神分析学说闻名于世。弗洛伊德主义就其本身来说不是一种哲学,而属于心理学范围,但是它已经如此深刻地渗透到现代哲学之中,对多种学说构成了极大的影响。
如果人们读过尼采对基督教的批评再来看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或者刷新页面试试。
吴光远 主编:人的根本既不在他的社会性,又不在他的理性,而只在于非理性的无意识状态。所以,当弗洛伊德读尼采的著作时,不会不惊奇地发现他所感兴趣的东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
存在主义的三大健将——法国的萨特和德国的雅思贝尔斯、海德格尔,他们的思想可以说均根源于尼采。雅思贝尔斯和海德格尔都是有名的尼采研究者。他们都写了专著论述尼采。尼采是存在主义者最感兴趣的一位哲学家。美国哲学家考夫曼指出:“在存在主义的演进过程中,尼采占据着中心位置:如果没有尼采,雅斯贝尔斯、海德格尔和萨特是不可思议的。”
事实正是如此。雅斯贝尔斯于1936年出版《尼采》一书,该书是对于导致存在哲学诞生的思想背景的探索。在他看来,正是尼采的一切价值的重估的公式,为存在主义扫清了道路。尼采的方法使我们脱离每一个固定有限的立场,使我们的思想相继涌起。他在1952年出版《尼采和基督教》一书,系统阐述尼采哲学。他称尼采和克尔凯郭尔是“我们这个时代具有卓见的哲学家”,惟有他们看清了时代的变化。又称尼采是人类精神最深入的探索者之一,是富于创造精神的“哲学家导师”。海德格尔于1936年到19401961年结集出版了两卷集巨著《尼采》一书。他认为,尼采是一切时代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而且是西方最后一位伟大的形而上学家。
存在主义与尼采的契合有深刻的思想基础。第一,尼采所关心的问题正是存在主义者关心的问题。反对本质中心的哲学,反对形式信仰的团体,反对体系的哲学,因为它们远离人生,贬抑生命。如果我们认为存在主义者过分重视人类的失败、死亡与忧愁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或者刷新页面试试。
吴光远 主编也是尼采式的悲剧体验。海德格尔提出人的不可避免的状态是“被抛”和“沉沦”,失落和孤独是人的命运,只有死亡才是人惟一存在的例证,只有在烦忧、畏惧和死亡中才能领悟到人的存在;雅斯贝尔斯认为人显然是在走向虚无,但人生应该在无中把握有;萨特一方面认为自由是人的属性,另一方面又把人的特性归之于烦恼、孤寂和绝望。他们是人生的悲观主义者,但是,他们又反对听天由命、无所适从。这是尼采所倡导的人应该在悲剧的必然中去创造自己生命的意义,尽管这个意义到头来仍然是无意义。
生命哲学流行于20世纪初期,其创始人之一柏格森认为,宇宙间的一切皆是生命冲动的结果,千差万别的事物源于生命冲动。生命是一股无限的流,生命之流的绵延性创造了一切,生命欲的冲动性使万物发展、变化;理性是无能为力的,人只能凭直觉把握生命之流和生命欲。如果我们把柏格森讲的生命概念换成意志概念,把生命之流和生命欲换成尼采的生命意志,把直觉换成尼采的意欲,就可以把柏格森的观点看成是尼采观点的再版。当然,历史不能完全重演,这样换也是不适合的,但尼采思想与生命哲学相通,这是事实。柏格森自己也讲得十分清楚,他的生命生生不已、自强不息,不是指物质的**,而是指心理体系的东西;生命欲即是生命的**和本能;直觉是处于意识深处的东西,而不是一种有意识的活动。
对于现代西方思想和文化具有巨大影响的另一流派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弗洛伊德以精神分析学说闻名于世。弗洛伊德主义就其本身来说不是一种哲学,而属于心理学范围,但是它已经如此深刻地渗透到现代哲学之中,对多种学说构成了极大的影响。
如果人们读过尼采对基督教的批评再来看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或者刷新页面试试。
吴光远 主编:人的根本既不在他的社会性,又不在他的理性,而只在于非理性的无意识状态。所以,当弗洛伊德读尼采的著作时,不会不惊奇地发现他所感兴趣的东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