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尼采的行为与灵魂-第7/10页

加入书签
吴光远 主编对传统的批判和否定,几乎涉及到所有领域;对生命的肯定和颂扬,贯穿于所有作品。上帝之死、打倒偶像、对一切价值的重估、价值的转换、权力意志等等,一系列的惊世骇俗的观点,皆是这个时期提出来的。他写了多部作品,如《曙光》《快乐的科学》《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善恶的彼岸》《论道德的谱系》《偶像的黄昏》《反基督徒》《瓦格纳事件》《尼采反对瓦格纳》《瞧,这个人》等。平均不到一年拿出一部作品,有的还是大部头著作。尼采过的是飘泊者的生活,并且一年有二百天被病魔缠身,这样的工作量就是对一个有稳定的、舒适的家庭生活的健康人来说,也是够大的了。但是,当时的德国出版商直到1888年底,还没有对他的著作发生特殊兴趣。他绝不是在出版商的催促下写作,更不是为了生活而写作,他有他的目的。他在1888年11

在这段时间当中,尼采的情感生活并非像他的创作一样顺利,情感上遭遇了多次挫折。1882年与鲁·冯·莎罗美的相遇就是其一。莎罗美是位年轻的俄罗斯女性,仰慕尼采而从师于他。在尼采看来,她是理想的弟子和值得去爱的人。尼采立即通过友人保罗·莱向她求婚,结果令尼采失望。在1888年,尼采写了《偶像的黄昏》《瓦格纳事件》《反基督徒》《瞧,这个人》。所有这些作品都显示出他的创作力更加旺盛,在精神崩溃之前他进行着最后的冲刺。在这些具有非凡技巧的作品中,连他的笔调也改变了,清新如同阿尔卑斯山的天空,狂暴又如同愤怒的公牛一样的无法遏制。

这个清晰、强健的头脑的确逐渐开始紊乱了。这发生在1889年145岁的尼采被送到德国耶拿大学精神病医院,由其母看护。在病情有所好转时,曾回到南堡家乡住了几个月,当病情恶化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或者刷新页面试试。

吴光远 主编国主义和民族沙文主义。

诚然,尼采并不是一个国家主义者,他对“德国高于一切”持批判态度。尼采说:“国家?这是什么?伸长你们的耳朵罢!我将告诉你们:民族是怎样灭亡的。”“国家是冷酷的怪物中之最冷酷者。他冷酷地说谎,这便是从他口里爬出来的狂言:‘我,国家,便是民族。’”他把被崇拜之国家称为“新偶像”,甚至于提出只有在“国家消灭的地方,必要的人才开始存在;必要的人的歌唱,那独一无二的妙曲,才能开始”。他斥责“权势的贪欲”,认为“权力使人愚蠢”,德国精神变得更粗鄙、更浅薄了。

俾斯麦通过邪恶的手段完成了宏大的目标,但是当普鲁士节节胜利的时候,尼采在反思德国文化的生存与出路。“德国文化没有意义、没有实质、没有目标,只不过是所谓的公共舆论。再没有比这更坏的偏见了:以为德**事胜利乃是教育文化的胜利,或以为这样就比法国文化还要优越。”

2.精神的危机

在这个危机的时代,原有的信仰观、价值观、道德观、人生观,都在这个社会变动中显得苍白无力。一些人敏锐地感觉到社会存在的危机并且试图寻找着出路。他们发现自文艺复兴以来所树立起来的理性王国也不能给人真正的幸福、自由、平等和博爱。这些上一世纪的伟大的词汇并不适合现实的社会。社会现实并没有给人以平等,工业和科学的发展反而使更多的人从事奴隶般的劳动,基督教的教义不能给人现实的安慰。

马克思早在同一世纪的40年代就揭示了资本主义物质繁荣背后的人的异化现象,并且确认,其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在于资本主义的劳动分工和私有制。他从中引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结论。克尔凯郭尔、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尼采试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或者刷新页面试试。

吴光远 主编世界、生活和我内心的镜子。”

《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一书充分表明了叔本华哲学的见解。叔本华把世界分为不同的两类:观念和意志。他从一个极端的观念主义者出发,认为世界只是主体的观念;而世界之为观念,乃是我们思想的建构品。只有身体的运动才是真实的。由是,叔本华把它扩大到一个更大的机体——宇宙。认为宇宙间的一切现象不外是意志的发现;意志是一切组织的原则,一切创造的重心:野兽意欲撕碎猎物,又欲以争夺为生,所以有巨爪利齿,有坚强的筋肉以及锐利的眼睛;反之,那些不欲争斗,希望逃避危险的动物,则不长攻击的器官,却长锐敏的听觉与轻捷的腿;旷野的鸟,欲以爬虫为生,所以有特别发达的颈与喙;猫头鹰欲于暗中得见,所以有极大的瞳孔;刺猬与龟以壳覆盖其身,因它们不欲逃逸;乌贼把它自身藏于棕色液体中,为欲闪避侵袭。在这些情形中,我们得知惟独意志,或更确切地说,惟独求生的意志,才是主要的动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