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不起,三字经我也发表一个看法,三字经的好处很普及,很容易记忆,容易背诵,有些话语也都挺好,教不严师之过……有些说法挺好,但是三字经对今天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国家来说,它的内容相当的单一、片面,就是它把孩子训练成一个老老实实、规规矩矩,什么都合理,什么都听话,训练成这样一个孩子,里面不讲身体健康,里面不讲精神活泼,不讲儿童天然的一个游玩的权利,他不讲发挥你的想象,你的个性,他不讲创造性,他很少有积极的,就是让你的精神上得到解放,智力得到解放,活力得到解放的东西;而相反呢,都规范起来,规范当然是必要,我们学校也是有规范的,任何一个单位都是有规范的,但是只有这些东西它是不够的。我一想起我们的小学生穿着清朝的服装在那儿大太阳底下晒着,在那儿念三字经,咱们的五四就这么白搞了吗?至于吗?
关于国学,词源上只解释是国家办的学,这是古代的解释,辞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或者刷新页面试试。
林望道面学院多得很,北大有多少个学院,有20多个吗?
(台下说)30多个。
30多个学院有一个国学院,有国学院的同时还有文学院,还有法学院,还有其他的,可是如果让社会上,把这个国学变成一个最重大的口号,我就有一点搞不清楚了,我不敢说不对,我也没有这个胆,但是我搞不清楚了。和这有关的,现在和五四联系起来的,很多问题现在都出来了,一个是白话文和文言文,越来越多,这本来有道理的,五四时期是不是对文言文批评得太过了?我想这个检讨可能是有道理的,有人就给我讲,他说白话文不仅仅是一个工具的问题,而且它有不同的思路,不同的审美意向,比如说,你把老传全部翻译成白话文,包括《论语》和《孟子》都翻译成白话文,基本上翻译出来以后,很多内容都没有了。我想这些都说的是对的,但是反过来说白话文是从洋文那儿制造出来的,这在20年前《文艺报》上就曾经有朋友这样写,说我们民族文化什么都没有了,我们把我们自己的语言文字丢掉了,五四以后呢,是根据英语创造的白话文,这就跟活在梦里一样了,白话文首先是我们嘴上说的文,就是我们口语,这个口语的存在是我们固有的,从来没有消失过的,即使是在几百年以前,人们见面首先说话不可能全部都是纯的文言,里面夹杂一些半文的话肯定也有,但是不可能纯文言。
关于文白之争与繁简之争
前不久我又听到一种,也是让我大惑不解的说法,说白话文有两种:一种是老的白话文,原来在中国有生长的,源远流长的白话文,说五四以后的作家只有三个人会老白话文,一个是鲁迅,一个是周作人,一个是张爱玲,其他的人都是受英文影响而写自己的白话文,这纯粹是梦话。说中国原来有白话文,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或者刷新页面试试。
林望道天大圣的劲。至于说在政治运动的时代,有些比如说写文章讲道理不够,这里头是不是也受某个领导人文风的影响,这是另外一个讨论。然后这个越演越烈,一直发展到简体字,连台湾的都跟着闹,说简体字,简体字始作俑者是国民政府,并不是***开始搞的简体字,现在传出去说简体字是***根据苏联专家的意思搞的,我都不知道这样的无稽之谈从哪儿来,我们的简体字包括用拼音文字的时候,我们很大的一条,我们拒绝苏联专家的建议。比如妈妈,我们写MAMA,这个M在斯拉夫文字里面发的是TA的音,他是TATA,这个我们没有接受。
1922年,钱玄同提出了笔画方案。在1932年,我是两岁的时候,出版了国语筹备委员会编订的《国音常用字汇》,收入不少简体字。所以简体字对我们来讲是有很大的好处的,我上小学的时候,我们学校三个兄弟,三兄弟,有两个是孪生,有一个跟他们差一岁半,一个叫聂帮顶,一个叫聂帮记,一个叫聂帮楚,这个音也很铿锵有力,这三个孩子学写字的时候,整天地哭,因为他的姓很复杂,那时候得连着写三个耳朵,复杂,简化以后变成两个“又”了,所以有很大的好处,而且简体字和繁体字根本不需要对立起来,我相信北大学文科的人都懂繁体字,请在座的人里面,你们不认识繁体字的请举手,没有一个举手,因为它不存在这样的问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
关于国学,词源上只解释是国家办的学,这是古代的解释,辞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或者刷新页面试试。
林望道面学院多得很,北大有多少个学院,有20多个吗?
(台下说)30多个。
30多个学院有一个国学院,有国学院的同时还有文学院,还有法学院,还有其他的,可是如果让社会上,把这个国学变成一个最重大的口号,我就有一点搞不清楚了,我不敢说不对,我也没有这个胆,但是我搞不清楚了。和这有关的,现在和五四联系起来的,很多问题现在都出来了,一个是白话文和文言文,越来越多,这本来有道理的,五四时期是不是对文言文批评得太过了?我想这个检讨可能是有道理的,有人就给我讲,他说白话文不仅仅是一个工具的问题,而且它有不同的思路,不同的审美意向,比如说,你把老传全部翻译成白话文,包括《论语》和《孟子》都翻译成白话文,基本上翻译出来以后,很多内容都没有了。我想这些都说的是对的,但是反过来说白话文是从洋文那儿制造出来的,这在20年前《文艺报》上就曾经有朋友这样写,说我们民族文化什么都没有了,我们把我们自己的语言文字丢掉了,五四以后呢,是根据英语创造的白话文,这就跟活在梦里一样了,白话文首先是我们嘴上说的文,就是我们口语,这个口语的存在是我们固有的,从来没有消失过的,即使是在几百年以前,人们见面首先说话不可能全部都是纯的文言,里面夹杂一些半文的话肯定也有,但是不可能纯文言。
关于文白之争与繁简之争
前不久我又听到一种,也是让我大惑不解的说法,说白话文有两种:一种是老的白话文,原来在中国有生长的,源远流长的白话文,说五四以后的作家只有三个人会老白话文,一个是鲁迅,一个是周作人,一个是张爱玲,其他的人都是受英文影响而写自己的白话文,这纯粹是梦话。说中国原来有白话文,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或者刷新页面试试。
林望道天大圣的劲。至于说在政治运动的时代,有些比如说写文章讲道理不够,这里头是不是也受某个领导人文风的影响,这是另外一个讨论。然后这个越演越烈,一直发展到简体字,连台湾的都跟着闹,说简体字,简体字始作俑者是国民政府,并不是***开始搞的简体字,现在传出去说简体字是***根据苏联专家的意思搞的,我都不知道这样的无稽之谈从哪儿来,我们的简体字包括用拼音文字的时候,我们很大的一条,我们拒绝苏联专家的建议。比如妈妈,我们写MAMA,这个M在斯拉夫文字里面发的是TA的音,他是TATA,这个我们没有接受。
1922年,钱玄同提出了笔画方案。在1932年,我是两岁的时候,出版了国语筹备委员会编订的《国音常用字汇》,收入不少简体字。所以简体字对我们来讲是有很大的好处的,我上小学的时候,我们学校三个兄弟,三兄弟,有两个是孪生,有一个跟他们差一岁半,一个叫聂帮顶,一个叫聂帮记,一个叫聂帮楚,这个音也很铿锵有力,这三个孩子学写字的时候,整天地哭,因为他的姓很复杂,那时候得连着写三个耳朵,复杂,简化以后变成两个“又”了,所以有很大的好处,而且简体字和繁体字根本不需要对立起来,我相信北大学文科的人都懂繁体字,请在座的人里面,你们不认识繁体字的请举手,没有一个举手,因为它不存在这样的问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