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秘密寻找建文帝-第3/5页

加入书签
    此后,在1407年(永乐五年),1409年(永乐七年),1413年(永乐十一年),1417年(永乐十五年),1421年(永乐十九年),郑和又五次率领船队下西洋。虽然没有得到任何关于建文帝朱允炆的消息,但是朱棣好像对此事不太在意了。因为他的帝位来路不正,所以他更在意的是沿海各国对大明的敬仰,他更在意的是万国来朝的盛景,他更在意的是各个国家(虽然都是小国家)对他大明皇帝身份的肯定。

    郑和把大明的文化、文明带到沿海各地,让他们知道在世界的东方,有一个无比强大的国家。郑和船队一系列的航海活动使得西洋各个国家与明朝建立了良好的外交关系,同时还调节了国家之间的矛盾,维护了世界和平,打击了海盗。

    那么另外一路呢?胡濙领了圣旨就启程去了南京,他每天按时上朝,按时下班,在南京悠闲的待了一段时间,凡是看到太子做的好事都记录下来。太子身边的人看到皇上派人来了,不用说也知道又是监视太子的,是过来挑毛病的,所以大家都不待见胡濙。杨士奇直接说:“公命使也,宜亟行。”意思是皇上命你巡视江浙一带,你应该快点去才对。胡濙说:“方治冬衣未完尔。”意思就是天气很冷啊,我的冬衣还没有准备好呢。于是,胡濙又在南京呆了一段时间才离开。至安庆始书奏,就是胡濙走到安庆的时候才写奏疏给朱棣,内容是:以所见皆诚敬孝谨七事,密疏以闻。上览之大悦,自是不复疑皇太子。就是说胡濙写了关于太子的七件事密报给朱棣,都是关于太子朱高炽孝敬、谨慎的事情,朱棣看了龙颜大悦,甚是开心,这才打消了对太子的疑虑。

    出了南京,胡濙一路往江浙其他地方前进,据说胡濙去的地方都是特别有名的大山或者寺庙,也有人说朱棣派胡濙是去寻找民间的奇方妙药,所以经常会去山中寻找一些高人,一般高人都是神龙见首不见尾,神出鬼没,所以胡濙为了寻找这些高人,不断地爬山,各地的名山大川基本他都爬过,也说明胡濙身体素质不错。自古以来,每个皇帝都是希望自己长生不老,明朝后面的皇帝大都服用丹药,不断寻找永生之道。

    后人还有一个说法,胡濙外出是为了寻找仙人张三丰,张三丰在当时在江湖的名号那是当当响,要是搁到现在,肯定是顶流。早在洪武年间,明太祖朱元璋就曾多次派人寻找张三丰,那个时候传说张三丰已经修炼得道了。后来朱棣当上皇帝以后,继续学习父亲,派人接着找张三丰,盼望着这位得道仙人能够传授自己一些长生不老之术。仙人有没有找到不知道,但是胡濙在其他方面有重大发现,于是,在1423年(永乐二十一年)的一天夜里,胡濙突然骑上马背,快马加鞭的往南京赶,骑马赶路一个多月,胡濙终于见到了朱棣。此时的朱棣离开北京御驾亲征,正住在跸宣府,胡濙到达此地已经是深夜,朱棣早就睡下了,但是听到近侍报告胡濙来了,朱棣立刻从床上起来,召见胡濙,两人密谈了很久。具体谈话内容是什么呢,不好意思,我也不知道,这个世界上没有人知道他们到底谈了什么,不过谈完之后,朱棣很高兴,怎么个高兴法呢,史书这样记载:向所疑虑者至是皆释。也就是说从前所有的疑虑、不解、困惑全都烟消云散了。我们可以大胆猜测一下,朱棣半夜召见胡濙,一定是很重要的事情,朱棣听完胡濙的报告以后,长舒一口气,多年来积压在心里的疑惑都解开了,说明这件事藏在朱棣心中很久了,现在一切都搞清楚了,不用再为此事担心了。很有可能是胡濙见到了建文帝朱允炆,而且跟朱允炆有了一次推心置腹的谈话,朱允炆看到大明王朝在朱棣的治理下,国家越来越强盛,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好,就完全放弃了帝位之争,我好好当我的和尚,你好好当你的皇帝,彼此互不打扰。朱棣听了这番话,心里的那块重重的石头终于落地了,两人从此互不往来,相安无事。后来史书是这样记载记载胡濙当时对朱棣说的话:凡所历山川道里、郡邑丰啬、民情休戚以至所闻所见保国安民之事悉为陈说,上欣然纳之。也就是说胡濙把江浙一带的人民安居乐业的情况报告给了朱棣,朱棣听了当然很是高兴啊,在他的英明领导下,大明一派盛景,百姓过上了好日子,那是自然高兴。当然这些都是一些官方回应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