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人还有一个说法,胡濙外出是为了寻找仙人张三丰,张三丰在当时在江湖的名号那是当当响,要是搁到现在,肯定是顶流。早在洪武年间,明太祖朱元璋就曾多次派人寻找张三丰,那个时候传说张三丰已经修炼得道了。后来朱棣当上皇帝以后,继续学习父亲,派人接着找张三丰,盼望着这位得道仙人能够传授自己一些长生不老之术。仙人有没有找到不知道,但是胡濙在其他方面有重大发现,于是,在1423年(永乐二十一年)的一天夜里,胡濙突然骑上马背,快马加鞭的往南京赶,骑马赶路一个多月,胡濙终于见到了朱棣。此时的朱棣离开北京御驾亲征,正住在跸宣府,胡濙到达此地已经是深夜,朱棣早就睡下了,但是听到近侍报告胡濙来了,朱棣立刻从床上起来,召见胡濙,两人密谈了很久。具体谈话内容是什么呢,不好意思,我也不知道,这个世界上没有人知道他们到底谈了什么,不过谈完之后,朱棣很高兴,怎么个高兴法呢,史书这样记载:向所疑虑者至是皆释。也就是说从前所有的疑虑、不解、困惑全都烟消云散了。我们可以大胆猜测一下,朱棣半夜召见胡濙,一定是很重要的事情,朱棣听完胡濙的报告以后,长舒一口气,多年来积压在心里的疑惑都解开了,说明这件事藏在朱棣心中很久了,现在一切都搞清楚了,不用再为此事担心了。很有可能是胡濙见到了建文帝朱允炆,而且跟朱允炆有了一次推心置腹的谈话,朱允炆看到大明王朝在朱棣的治理下,国家越来越强盛,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好,就完全放弃了帝位之争,我好好当我的和尚,你好好当你的皇帝,彼此互不打扰。朱棣听了这番话,心里的那块重重的石头终于落地了,两人从此互不往来,相安无事。后来史书是这样记载记载胡濙当时对朱棣说的话:凡所历山川道里、郡邑丰啬、民情休戚以至所闻所见保国安民之事悉为陈说,上欣然纳之。也就是说胡濙把江浙一带的人民安居乐业的情况报告给了朱棣,朱棣听了当然很是高兴啊,在他的英明领导下,大明一派盛景,百姓过上了好日子,那是自然高兴。当然这些都是一些官方回应了。
自1406年(永乐四年)起,朱棣就下令营建北京城,重现建一座都城,所耗用的人力物力财力都是相当大的,而朱棣当时领导下的大明,有这样的经济实力。在营建北京城的同时,天寿山的长陵也开始建造。长陵就是今天的十三陵中最大的陵墓,是明成祖朱棣和徐皇后的陵墓。首先朱棣命人在全国范围内征集各类工匠、工人,据说,当时一共征集各类著名工匠十万多人,还从各地调来了民工、卫所军人,就这还不够,还从监狱里调来一些劳役。人找来了,接下来就是准备各种建筑材料,什么石头、木头。
1406年(永乐四年),朱棣派多为大臣到四川、湖广、江西、浙江、山西采办木头。一年以后,从四川的西南部传来一个好消息,他们找到了最合适建宫殿的木头---金丝楠木。当时的工部尚书宋礼带领一路人员深入大森林,寻找木材,在四川省宜宾市屏山县的一个原始森林里面,他们发现了一种树木,这种树木最高可达高几十米,直径三米,需要七八个人一起才能抱住,这种金丝楠木不但形态粗大、质地坚硬,宋礼还发现它的耐腐蚀性很强,可以几十年甚至百年不坏。上好的金丝楠木找到了,这固然是一件大喜事,不过,让人头疼的问题接着就来了,这么大的树木如何才能运出去呢,就在宋礼愁眉不展的时候,森林上空突然电闪雷鸣,一场瓢泼大雨从天而降,大雨连续下了二十天,引发了山洪,山洪把采伐好的大楠木冲到了河里,就这样,让宋礼一直头疼的问题迎刃而解了。后来朱棣专门给这座山赐名“神木山”,并在山中建祠立碑,碑文中记录了这个传奇的故事。这个祠堂现在也是存在的,石碑虽然已经破裂,但碑文还是可以看得到的。
不过这个传奇的故事肯定有夸张的成分,据史料记载,进入森林不仅要披荆斩棘,艰难开路,当时的原始森林里面还有很多野生动物,比如豺狼虎豹啊,黑熊毒蛇什么的,被这些动物咬到或者伤害到那都是很正常的。而且山里还有瘴气,不小心被毒蛇咬了,中了瘴气染病,或者被雷电击中身亡,又或者被山火吞噬,所以伤亡人数很多,超乎想象。有句话这样记载:入山一千,出山五百。而实际上寻找木头,到运送到北京,需要的时间大概是五年左右。运输木头的方式,不管是水运还是陆运,都有生命危险,比如水运,在运输过程中会落水丧生,陆运有很多人饿死。而且如果采办回来的木头不合格,采木者以及运输者都要被迫出卖子女去偿还,也有父债子还的例子。这些工作本就是免费的,还要冒着随时失去生命的危险,甚至连累自己的家人。很多采运者不堪忍受这样的残酷折磨,奋起反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
自1406年(永乐四年)起,朱棣就下令营建北京城,重现建一座都城,所耗用的人力物力财力都是相当大的,而朱棣当时领导下的大明,有这样的经济实力。在营建北京城的同时,天寿山的长陵也开始建造。长陵就是今天的十三陵中最大的陵墓,是明成祖朱棣和徐皇后的陵墓。首先朱棣命人在全国范围内征集各类工匠、工人,据说,当时一共征集各类著名工匠十万多人,还从各地调来了民工、卫所军人,就这还不够,还从监狱里调来一些劳役。人找来了,接下来就是准备各种建筑材料,什么石头、木头。
1406年(永乐四年),朱棣派多为大臣到四川、湖广、江西、浙江、山西采办木头。一年以后,从四川的西南部传来一个好消息,他们找到了最合适建宫殿的木头---金丝楠木。当时的工部尚书宋礼带领一路人员深入大森林,寻找木材,在四川省宜宾市屏山县的一个原始森林里面,他们发现了一种树木,这种树木最高可达高几十米,直径三米,需要七八个人一起才能抱住,这种金丝楠木不但形态粗大、质地坚硬,宋礼还发现它的耐腐蚀性很强,可以几十年甚至百年不坏。上好的金丝楠木找到了,这固然是一件大喜事,不过,让人头疼的问题接着就来了,这么大的树木如何才能运出去呢,就在宋礼愁眉不展的时候,森林上空突然电闪雷鸣,一场瓢泼大雨从天而降,大雨连续下了二十天,引发了山洪,山洪把采伐好的大楠木冲到了河里,就这样,让宋礼一直头疼的问题迎刃而解了。后来朱棣专门给这座山赐名“神木山”,并在山中建祠立碑,碑文中记录了这个传奇的故事。这个祠堂现在也是存在的,石碑虽然已经破裂,但碑文还是可以看得到的。
不过这个传奇的故事肯定有夸张的成分,据史料记载,进入森林不仅要披荆斩棘,艰难开路,当时的原始森林里面还有很多野生动物,比如豺狼虎豹啊,黑熊毒蛇什么的,被这些动物咬到或者伤害到那都是很正常的。而且山里还有瘴气,不小心被毒蛇咬了,中了瘴气染病,或者被雷电击中身亡,又或者被山火吞噬,所以伤亡人数很多,超乎想象。有句话这样记载:入山一千,出山五百。而实际上寻找木头,到运送到北京,需要的时间大概是五年左右。运输木头的方式,不管是水运还是陆运,都有生命危险,比如水运,在运输过程中会落水丧生,陆运有很多人饿死。而且如果采办回来的木头不合格,采木者以及运输者都要被迫出卖子女去偿还,也有父债子还的例子。这些工作本就是免费的,还要冒着随时失去生命的危险,甚至连累自己的家人。很多采运者不堪忍受这样的残酷折磨,奋起反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