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第一次随军远征

加入书签


    《永乐大典》编纂的过程中,不少人因为过度劳累而牺牲,几百个人没日没夜的查资料,抄写,就是为了快速完成皇帝交代的工作。期间,有一些资料不太齐全,朱棣知道了立刻命人去全国各地搜集书籍,不惜重金收买,在修书这件事上,朱棣可谓是要钱给钱,要资源给资源,要啥给啥。终于在1407年(永乐五年)十一月,《永乐大典》全部编写完成,全书包括各种书籍七八千种,共计一万一千零九十五册,二万二千九百三十七卷,三亿七千万字。全书都是手抄,一笔一划一个字的手抄。《永乐大典》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最珍贵的瑰宝,是最完美的书。如果没有编纂这部书,很多书都已经消失了。所以解缙这个名字,值得名垂千古。

    解缙帮助朱棣完成了他的伟大理想,在他当皇帝期间,完成了这部最完美的书。按理来说解缙的人生之路应该因此越走越顺,越来越好,但事实并非如此。解缙编完这部惊天动地的大书以后,他认为仗着朱棣的偏爱就可以加入没有硝烟的残酷政治斗争,但解缙没有想到,朱棣并不会因为他完成了《永乐大典》就一直偏爱他。

    1404年(永乐二年),朱高炽和朱高煦的太子之位的争夺还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朱高煦有赫赫军功,朱高炽有正统的身份,是太祖皇帝朱元璋亲自册封的燕王世子,最后经过一番博弈,朱棣立朱高炽为太子。就在解缙认为自己官运亨通,可以高枕无忧的时候,他自己竟然不知天高地厚的做了一件事情,最终让自己命丧黄泉。

    1404年(永乐二年),朱棣立朱高炽为太子。朱高煦仍然没有放弃,他凭着朱棣的宠爱,开始越来越放肆,不把太子放在眼里,吃穿用度都跟太子一样,甚至超过了太子,而且用的礼仪和轿子也跟太子一样,这分明就是大不敬。朱棣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管朱高煦。解缙看不下去了,他向朱棣进言:汉王朱高煦举止僭越,对太子殿下不尊重,皇上应当制止汉王的不当行为。朱棣本就宠爱朱高煦,他不管朱高煦是因为他没看到吗?当然不是,是因为他不想管,皇上都不管的事情,你一个大臣管什么管,你以为你是《永乐大典》主编,就可以管皇家的家务事了吗?朱棣听完解缙对朱高煦的批评,用冰冷的语气说:下去吧。这个时候一般人都能领悟点什么,接下来应该对皇上言听计从,乖乖听话,让你往东别往西,可这个大才子解缙不信这个邪,非要背道而行。

    不久,朱棣决定出兵安南(今越南),也叫交趾。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时期,安南国是中国的属国,朱元璋册封安南国国王陈氏,从此以后,安南国每年向大明朝贡。而且国王的继任等大事要向大明皇帝报告,得到正式册封以后,国王的身份才能合法化。到了朱棣时期,安南国开始捣蛋了,越来越调皮了,朱棣决定出兵安南,让他们老实点,别一天天的整些幺蛾子。这是皇帝的决定,召开大会只是一个形式而已,可是解缙就偏偏要出头,他反对朱棣出兵安南国,因为他觉得安南国在大明的边缘,也不富裕,每年的贡品也只是一些土特产,就算设置了中央政府,也很难控制,更没有必要兴师动众去攻打他们,劳民伤财,最后还是老百姓承担了所有苦难。解缙说的没错,道理是对的,朝廷大多数人也是这样想的,能够在朝廷当大官的人,智商都是够用的,但情商就不一样了,人家也知道是这个道理,但是都不说,因为不想得罪皇帝陛下。这个仗不是非打不可,而是皇上要打,就必须打,你一个知识分子逞什么能呢。你以为你还是当初最得宠的主编吗?时过境迁,当时你有用,皇上当然会听取你的一些意见,并且对你赞不绝口,现在呢?你已经完成了你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换句话说,你已经没有利用价值了,你的价值就是《永乐大典》,现在只是留给你一个官位,不要再得寸进尺了。朱棣听了解缙的话,又是一脸冷气。此后,朱棣对这位永乐第一大才子越来越烦,越看越讨厌,就把他贬去了广西,此时的解缙已经是第二次被贬到偏远地区,由于第一次他有机会回到了京城,所以这一次他并没有像第一次那样伤心,他以为他还可以像第一次那样东山再起。没想到他被朱棣一贬再贬,越贬越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