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秧歌队-第2/4页

加入书签
    太阳重新充满了爱的更高责任和热烈的奉献精神。毕竟喧宾夺主的时候不是经常,倒是云浪恣肆时,太阳仍能穿透厚重的阻隔,给人间以前途和光明。天上是不太清亮的蓝,地下则是秧歌队表演方兴未艾。他在没有多少令别人和自己信服的理由的情况之下,陪林曲去了她的老家。她带着一脸淡妆和他上了班车。车主是个小心翼翼而又精于算计的农民专业户,饲养哈白兔起家。给乘客的印象不仅仅是亲切,那眼疾手快的样子更体现了不亚于亲密无间的鱼水关系。乘客如同上帝,拉住了上帝,财源才能福星高照地滚滚而来。车主吆喝时眼珠爆出,眼眶如山洪泛滥时坝堰——艰难地完成围截拦挡的历史重任。没有规矩难成方圆。一位不打票的“英雄”在多数文明乘客的感召之下,弃恶从善了。“康有为”掏钱买票时,她执意不肯。这种推来让去的共产主义风格很快惊动了一车人。但那位“英雄”为了照顾面子,仍说买票是等于给车主散发压岁钱。

    林曲的老家薛家垣开始风平浪静,那种犹如电影《黄土地》中的陕北花鼓和90年北京亚运会开幕式临汾威风锣鼓表演时刮大风般的气势不见了。吕梁山区特有的历史地理自然的人文环境,使3岁的小林曲就被父亲架在脖子里“嗵嗵呛”地“闹会子”。薛家垣把扭秧歌称之为“闹会子”。一边的哥姐前后呼应地伴着闹,于是她有多少委屈也会一下子破涕为笑。她在城里每年都参加学校的秧歌队。

    薛家垣的一些窑院上空开始飘舞古老传统般质朴的炊烟,有衣冠不整的小男孩在高高的圪旦上站成一排,并且向他们喊:“出门人,小三辈……”一只壮实如豹子的狗忠于职守地呐喊助威。听“康有为”说,在一个山村被三条这样的狗毫不通融地逼到一户人家的菜窖。他和朋友们刚开始实行收购大麻子往城里榨油厂卖的发财计划,也由此在现实的沙滩上搁浅。而城里的狗则见多识广见怪不惊地成熟了,文明礼貌了。她感到了某种莫名的失落和悲哀。城里还有比这更亲密更上一层楼的关系吗?她不知道,她应该不施粉黛地穿上和巩俐一样的大红大襟袄回归故里返朴归真。听父亲说,在她爷爷的坟地,能够看到薛家垣所有的人家院落。村镇街道零落狭仄简陋,从一家“喜来”饭店里送来了《命运不是辘轳》和《焦裕禄》的1991年的流行曲,几乎可以赶上城里的节奏了。党的农村教育计生植树造林驱穷治愚保护耕地等宣传,散见于薛家垣的院墙窑背。基层人民政府对中央红头文件的具体落实、贯彻和执行等情况可窥见一斑。山路上是坚定有力负重向上的厚实背影。村街尽头一只母鸡被踏蛋之后仓惶地“圪旦咕咕”锐叫着。

    这时,从薛家垣文化站院里戏台上传来了一阵锣鼓敲打和秧歌对唱的声音。林曲和“康有为”在戏台前面黑压压的人背后站着。听身边的人议论,在台上唱的小伙子正是乡政府这几年秧歌队的台柱子,才19岁,是成山老汉的孙子“四小”。“四小”和邻村翠灵姑娘自由恋爱的故事曾经轰动了山村。“四小”在台上唱——

    “我的小姨子没老汉

    由人亲来由人看

    黑间引她戏场里转

    白天我送她到镇上——幼儿园

    ……”

    这种欢腾的喜庆场面,使林曲想起另一次在老家正月观灯的情景。在塔塔火跟前,拦羊老汉成山边跳边唱——

    “西瓜灯红楞楞

    鹁鸽子灯灰喷喷

    老婆灯龙头拐棍拧一根

    ……”

    她给“康有为”讲起跟着成山在南山羊高山坡上拦羊时唱了著名的《下柳林》。这首写八路军排长张有生和支前模范李改英的爱情悲歌长篇吟唱,当年在吕梁山的知名度不亚于曾一度在全国流行的《十五的月亮》。歌中吟唱——

    “扯上一条条线,纫上一根根针

    红花还须绿叶配,模范爱英雄

    ……  ……”

    羊们在成山身边“咩咩”地叫,脚下是连绵不绝的黄土丘。山水在沟谷渠底中冲出了一些坚硬和峥嵘的岩石层,无疑在应证着那个古老的“黄土覆盖说”。一些疏落的树在仍有寒意的天气中瑟缩,随山势错落的坡地被灰枯的野蒿打扮成暗褐色。开春翻松土地,在地头听着鸟雀的欢歌,使人联想到寒夜里村子对面的神坡寺庙传来“龇怪子”抑或“兴虎”的笑声。薛家垣的夜是在舒缓祥和的气氛中苏醒的,没有城里马路上跑步的喧闹。太阳出来了,远远望去,仍有湿雾弥漫在视线的尽头。她的心如同湿雾中不知究竟的天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