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沐麾下多鲜卑勇将悍卒,战力远胜于偏师,战之必苦。
当初,萧绍瑜困于睢陵,梁帝鞭长莫及。
然于即将到来的决战,梁帝必须确保萧绍瑜万无一失。
透过秘旨,陆瀚洲已知梁帝对萧绍瑜寄予厚望。
皇帝对皇子的厚望,代表着什么?
故陆瀚洲将其留在身边,以西路军主力相护。
萧绍瑜并不知梁帝秘旨。
他领陆瀚洲之令,一因有言在先,不可食言于众。
其二,他是有意藏锋。
此役,他已然出尽风头,扬名梁军,简在帝心。
凭功,梁帝赏赐实职,扩张势力之谋便可达成。
若不知收敛,锋芒再盛,必招诸王之忌,便过犹不及了。
他欲适可而止,徐徐图之。
实际情况,甚于他之预想,太子已然忌惮于他了。
徐温就事论事提及萧绍瑜,太子当即勃然大怒,可知忌惮之深。
也许,这也是太子加紧篡位的一个原因吧。
豫章、晋安二王,何以与之相抗多年?
皆因梁帝暗中扶植之故。
纵使太子不懂,刘皇后必看破并教之。
豫章、晋安二王,是对抗太子的明星皇子,却非全部。
实际上,梁帝对诸皇子皆有扶植,多寡不同而已。
以前的萧绍瑜,是惟一的例外。
他不任实务,亦无临时差事,毫无政绩可言。
梁帝便是想扶植于他,也没有借口,何况还有十年前之故事呢。
现在,形势却是大有不同了。
京中遍传,“谢宣怀欲弑君”之谣言。
若太子篡位不成,可以预见梁帝必罢谢宣怀。
主和派领袖遭罢黜,十年前战和之争形成的禁忌,便有松动之可能。
当此之时,萧绍瑜恰建殊勋,梁帝大概率会扶植于他。
故太子篡位成功,必除萧绍瑜,毕竟梁军中范氏的影响力还在。
济阴校尉周盛对萧绍瑜的拥护,便是明证。
济阴校尉栾云、钟山的跳帮,则是佐证。
总之,凭借范氏残余的影响力,萧绍瑜尚能赢得部分军中将领的拥护。
于太子而言,这是威胁。
济阴士族、佐官对萧绍瑜的支持,则是萧绍瑜自身能力所致。
这同样是威胁,甚至是更大的威胁。
须知南梁的统治,便是建立在士族拥护之上。
萧绍瑜展现出来的能力,已有染指皇权之兆。
太子岂能不惶恐?
若太子篡位不成,侥幸得保储位,他必打压萧绍瑜。
梁帝在位,除之不能。
然而打压,却不受限。
诸王与太子的争斗,不就是打压与被打压么?
显然,梁帝允许争斗、打压等政治手段的存在。
《梁书·武帝纪》载曰:
帝谦逊让帅。高祖严旨中领军陆公瀚洲,保帝周全。
.
闲话风尘
本章完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
当初,萧绍瑜困于睢陵,梁帝鞭长莫及。
然于即将到来的决战,梁帝必须确保萧绍瑜万无一失。
透过秘旨,陆瀚洲已知梁帝对萧绍瑜寄予厚望。
皇帝对皇子的厚望,代表着什么?
故陆瀚洲将其留在身边,以西路军主力相护。
萧绍瑜并不知梁帝秘旨。
他领陆瀚洲之令,一因有言在先,不可食言于众。
其二,他是有意藏锋。
此役,他已然出尽风头,扬名梁军,简在帝心。
凭功,梁帝赏赐实职,扩张势力之谋便可达成。
若不知收敛,锋芒再盛,必招诸王之忌,便过犹不及了。
他欲适可而止,徐徐图之。
实际情况,甚于他之预想,太子已然忌惮于他了。
徐温就事论事提及萧绍瑜,太子当即勃然大怒,可知忌惮之深。
也许,这也是太子加紧篡位的一个原因吧。
豫章、晋安二王,何以与之相抗多年?
皆因梁帝暗中扶植之故。
纵使太子不懂,刘皇后必看破并教之。
豫章、晋安二王,是对抗太子的明星皇子,却非全部。
实际上,梁帝对诸皇子皆有扶植,多寡不同而已。
以前的萧绍瑜,是惟一的例外。
他不任实务,亦无临时差事,毫无政绩可言。
梁帝便是想扶植于他,也没有借口,何况还有十年前之故事呢。
现在,形势却是大有不同了。
京中遍传,“谢宣怀欲弑君”之谣言。
若太子篡位不成,可以预见梁帝必罢谢宣怀。
主和派领袖遭罢黜,十年前战和之争形成的禁忌,便有松动之可能。
当此之时,萧绍瑜恰建殊勋,梁帝大概率会扶植于他。
故太子篡位成功,必除萧绍瑜,毕竟梁军中范氏的影响力还在。
济阴校尉周盛对萧绍瑜的拥护,便是明证。
济阴校尉栾云、钟山的跳帮,则是佐证。
总之,凭借范氏残余的影响力,萧绍瑜尚能赢得部分军中将领的拥护。
于太子而言,这是威胁。
济阴士族、佐官对萧绍瑜的支持,则是萧绍瑜自身能力所致。
这同样是威胁,甚至是更大的威胁。
须知南梁的统治,便是建立在士族拥护之上。
萧绍瑜展现出来的能力,已有染指皇权之兆。
太子岂能不惶恐?
若太子篡位不成,侥幸得保储位,他必打压萧绍瑜。
梁帝在位,除之不能。
然而打压,却不受限。
诸王与太子的争斗,不就是打压与被打压么?
显然,梁帝允许争斗、打压等政治手段的存在。
《梁书·武帝纪》载曰:
帝谦逊让帅。高祖严旨中领军陆公瀚洲,保帝周全。
.
闲话风尘
本章完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