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思浩献策

加入书签


"                                                                                “联络在京诸王重臣,联名抗议太子殿下之暴政。

  若不想与众为敌,太子殿下应该有所收敛,此为下策。”

  陈思浩回道。

  此策之所以为下策,在于人心难齐。

  满朝重臣皆静观其变,而非上蹿下跳、四处联络,便可知其难。

  若晋安王取此下策,倾力联络,反而应者寥寥。

  届时,太子会轻饶了,自己这个上蹿下跳的八弟么?

  兄弟阋于墙将是最大的可能。

  太子甚至可能变本加厉,将内斗的矛头锁定晋安一系,穷追猛打。

  届时,晋安王将要面临的局面,就不是单纯的门人损失,而是势力彻底剪除的风险。

  故取此下策,实则与玩火**无异,殊为不智。

  “本官要未雨绸缪了。”

  陈思浩心中想着。

  果如此,他便须早谋退路了,不会陪葬晋安王的。

  必败之局无忠义,这在此际是很正常的事。

  梁帝虽崇五经,推动经考取士,儒学有所复苏。

  但不要忘了,这是一个儒学没落的时代。

  中国人脑子里的忠义思想,正是儒学教化的结果。

  儒学不兴,何来忠义,惟利尔。

  君不见梁帝联姻门阀么?

  原兰陵范氏之范瑛,出身兰陵刘氏的刘皇后,这是他亲自上阵。

  无所娶,还可以嫁嘛。

  长公主萧碧婷下嫁兰陵陆氏陆瀚清,便是最好的例子。

  故梁帝的皇权,也是建立在联姻门阀,利益输送的基础上的。

  当更大的利益出现时,此基础也会动摇的。

  比如此刻的太子,不是正在筹备登基么?

  窥之可知,仅有利益也是不行的,硬核实力绝不可缺。

  什么是皇帝的硬核实力?

  首推军权,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嘛,这是真理。

  此刻的太子,不也是自觉可以掌控京城军权,才有恃无恐的么。

  所以说,没有儒学的深耕,谈不到忠义。

  同时,也不适合以忠义,去评价人之优劣、才德。

  像陈思浩,抛开才情,客观上说,此乃识时务者。

  若再算上他名列建元八骏,则必识时务者为俊杰。

  世间的事,立场不同、视角不同,看法自不相同。

  故以后世的视角,是看不懂此时之南梁的。

  “依本王之见,此下策方为上策!”

  晋安王转忧为喜,自觉豁然开朗。

  有道是:自古法不责众。

  他想当然的认为,太子总不能把所有反抗者都杀了吧。

  众口一词必铄金。

  太子应该慑于众怒而收敛锋芒吧。

  然而真相是,他低估了内斗的残酷与险恶,更错判了眼下的形势。

  开弓必无回头箭。

  太子的行动,已然超出了巩固储位的需要。

  须知储位之上便是皇位。

  否则,他何须铲除异己,独揽大权,行事不留余地。

  高处不胜寒,这是皇帝独享的境界。….

    皇帝以下皆凡人,自古几人可登天。

  于此,相信在京诸王重臣中,那些真正的智者,皆已有所觉察。

  凤毛麟角者,则必洞若观火。

  朝局如棋,一步错,步步错,注定满盘皆输。

  晋安王看不透,陈思浩却是看透而不说。

  他不可能直言挑明:

  “太子殿下,这是在为篡位作准备呢!”

  在陈思浩看来,当下之局已然超出了太子与诸王之争。

  更准确的说,已是太子与梁帝之争。

  二龙相争,近之必受池鱼之殃。

  若是太子闻其言己篡位,必杀之。

  功成御极,须宣扬得位之正。

  “诬其篡位”之妖人,岂能不明正典刑?

  功败垂成,则须粉饰于己,蒙蔽梁帝,以保储位。

  妖人还是必须死。

  梁帝睿智,识破逆行,兴兵诛叛。

  太子穷途末路,则京城之内尽皆妖人。

  全数为之陪葬,陈思浩同样不能幸免。

  而无法忍于一时的晋安王,一旦知道真相,会如何行事呢?

  揭穿篡位阴谋,与太子公然相抗,做捍卫皇权的三好皇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