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静观其变

加入书签


"                                                                                谢宣怀所定计划中,如此设计梁帝:

  将梁军情报透露给魏军,假魏军之手除掉梁帝。

  这样做的好处是,他无须背负弑君恶名。

  而以目前的两军态势,仅凭此,显然是不够的。

  太子登基在即,而魏军败梁帝并除之,尚须时日。

  最毒不过妇人心。

  刘皇后命谢宣怀督谢韬,率左卫军与魏军里应外合,合击梁帝。

  如此,何愁梁帝不崩于阵!

  北魏犯境,梁帝亲征,此千载难逢之机也。

  若是错过了,便只能等待梁帝寿终正寝。

  太子等不了,刘皇后志在抓住此机。

  谢宣怀尚有大用,还是太子岳丈,刘皇后嫡妹之夫,故须保其名节。

  谢韬虽为谢宣怀之侄,刘广博之婿,却远不及谢宣怀重要。

  二者之中必选其一。

  当然,弑君恶名只能由谢韬背负。

  如何说服谢宣怀,同意牺牲谢韬之名节甚至性命,刘皇后自信十拿九稳。

  待到事成,陈郡谢氏门第升品,并跻身南梁门阀之列。

  甚至排位仅次于皇族萧氏、兰陵刘氏。

  位列门阀之三,足保陈郡谢氏世代公侯。

  复兴陈郡谢氏,正是谢宣怀毕生夙愿。

  面对此诱惑,他是毫无抵抗力的。

  至于牺牲谢韬,与其悲伤,不如回家生娃。

  多生几个儿子,不比侄子香么?

  届时,于内刘广博协助掌控京城,于外谢宣怀议和北魏。

  太子登基之路,将是一片坦途,毫无风险可言。

  “陛下并未授意。”

  厉维钧坦诚答道。

  他仿佛瞬间被抽空了全身的力气,颓然。

  太子拥监国名分,行事跋扈,甚至隐隐透着有恃无恐。

  没有梁帝的旨意,如何制约太子。

  他听懂了周刚峰的暗示,御史中丞虽权重,却不便出面制约太子。

  “请宗正卿临川王殿下出面,何如?”

  厉维钧问道。

  他们无法制约太子,却不代表京城中无人能令太子收敛。

  厉维钧首先想到了梁帝六弟临川王。

  以其皇叔之尊,太子亦须礼敬三分。

  同时,他主理皇族事务,于萧氏皇族中有所威望。

  只要他振臂一呼,在京诸王群起响应,或能令太子忌惮。

  “临川王殿下若想出面,何须你我去请?”

  周刚峰答道。

  太子跋扈至此,也不见临川王出面制止。

  显然,临川王并无出面之意,强求是不成的。

  “袁太傅呢?”

  厉维钧再问。

  “袁太傅”指的是太傅袁安平,他还兼任国子祭酒。

  袁安平年逾古稀,于南梁朝野可谓德高望重。

  太傅之职虽属赠官,且无执掌,却是位列十八班。

  论官位之尊,他犹在谢宣怀之上。

  同时,他乃梁帝之帝师,号“大梁文魁”。

  梁帝尚且尊之敬之,始终以师礼相待,遑论诸王百官。….

    此外,国子祭酒乃其实领官职,主持国子学。

  梁帝以“州重”、“郡崇”、“乡豪”,取代各级中正。

  于吏部据谱牒任官外,无复膏粱寒素之隔(不分士族、寒门),以经考选官。

  经考囊括五经,不通一经者,不得为官。

  国子学设五经博士,皆海内五经权威学者,袁安平更是堪称五经泰斗。

  故历年经考,皆由袁安平主持。

  于登科士子之中,袁安平威望甚隆,堪称清流领袖。

  “袁太傅年事已高。”

  周刚峰摇头再否。

  其实,同临川王一样,袁安平若想出面,早出面了,根本无须去请。

  周刚峰没有明说,不过是为尊者讳。

  厉维钧沉默了。

  他终于想明白了:

  “取‘静观其变’态度者,何止周中丞、临川王殿下、袁太傅?

  京中重量级人物,无不如此也。”

  厉维钧醒悟过来,尚能敛神静观。

  有的人却已如热锅上的蚂蚁,坐立不安了。

  晋安王府,书房内。

  朝中声名极佳,赞曰“八贤王”的晋安王,儒雅身影中透着罕见的焦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