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节 战略「高高手」:梁建章的「并购自卫反击战」-第2/4页

加入书签
而谌振宇的到来进一步加速了这个过程。其中一个重要的措施就是推广无线客户端,在携程乃至整个业界当时对于APP的推广都没有什么认知的时候,去哪儿已经在各大分发市场大量投入资源,这使得去哪儿的客户端在普及速度上大大压倒任何对手。

谌振宇还设法解决了去哪儿的支付短板,在没有微信和支付宝的日子里,移动代收费的抽成高达30%,这是去哪儿无法接受的;即使到了微信和支付宝的早期,这两家企业的抽成10%也是利润微薄的旅游业务无法承担的。

于是谌振宇想到了银联,银联当时急需客户来证明自己的价值,而去哪儿带来的海量业务正好是银联所需的,双方一拍即合。

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民间的口碑一致认定,携程的机票价格总是比去哪儿高。因此,对价格敏感的群体在寻找廉价机票时,总是优先到去哪儿上搜索。

造成这种原因的区别是携程和去哪儿的价格形成机制完全不同,携程是一家OTA(在线旅游)网站,而去哪儿是一个OTA平台,两者的格局不同。

携程在早期凭借梁建章惊人的战斗能力击退了所有的对手,但是,携程的属性决定了它是一个大代理,它能拿到的价格或许是比较低的,但是缺乏弹性空间,没有降价余地。

而去哪儿刚好相反,去哪儿是一个平台,上面有数千家机票代理在进行创业和竞争。这些企业中的每一家都是携程的对手,也都是彼此的对手。

据说,在去哪儿平台没有起来之前,中国有6000多个机票代理商,其中有一半跟随去哪儿走入了互联网平台时代,另一半没有跟上潮流的基本都死掉了。

去哪儿最早提供基础的互联网平台,随后发展了SAAS系统,这就让去哪儿成为了一个面向小B(小商家)赋能的平台,这种模式类似于淘宝和商家的关系。传统的中小型机票代理可以借助去哪儿的SAAS系统和平台,一夜之间变成一家能够面向全网用户销售机票的互联网票务企业,这和美团让无数本地生活服务商家一夜之间变成了非实物电商一样,都是平台给行业带来的划时代跃升

林军,相对于携程,这自然代表着更先进的生产力。

最让携程感到郁闷的是,这些小B(小商家)的体量虽然单一都不大,但是和航空公司的关系却各自有自己的门路,特别是在它们线下业务所在地的城市,这种优势更明显。由于机票的定价机制是由各大航空公司的省级部门进行制定的,所有每个有自己门路的地区代理商都可能拿到比携程更好的价格,也许一家只能提供50张比携程更便宜的机票,但3000家加起来,就足以对携程形成压倒性的优势,更何况这些小商家之家还会相互竞争,如是一来,去哪儿上的便宜机票就更多,这是携程无法企及的。

当然,这种模式也不是没有弊端。

首先,从航空公司的角度来说,这种做法等于首先抢走了那批从航空公司直接购票的用户,然后,又由于彼此间的竞争,把航空公司的定价体系完全打乱,这和「温顺,定个死价,乖乖地当中国最大的代理」的携程完全不一样,所以航空公司天然对去哪儿有抗拒心理。

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各种代理的经营思路和经营手法也完全不同,他们愿意卖出利润更低的机票,但为了平衡收益,则往往会收取更高的退改签费用,甚至还会给用户捆绑一些隐形费用。

而这些收费在航空公司看来纯属代理的个人行为。但从社会和消费者来说,他们不会认为是代理在收取更高的费用,只会认为是航空公司的规定不合理,所以屡有抨击航空公司的文章见诸报端,这在航司看来完全是在替去哪儿挨板子。

同样,在顾客看来,去哪儿的低价搜索服务很好,但是跳转后的服务就差多了,这种体验是对价格不敏感的商务旅客尤其不愿意容忍的,后来去哪儿也始终没有在商旅市场干翻过携程。

不过,在去哪儿没有SAAS之前,给用户的体验和携程差距更大。有时候是为代理商内建一个网页,或者是把代理商自己的网站导过去,跳转也很差,经常出错。但是有了SAAS,用户体验就一致了,满意度就立刻提升到一个新高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