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节 出行之战:「小而美」注定在资本脚下破碎-第4/4页

加入书签
程维遇到的烦恼是,几乎所有的人都不赞同他从出租车起步。反对的理由大致包括:出租车从来是乘客多、车辆少,司机不缺活儿,为啥要接受网约;司机都是大叔,哪里会学习用智能手机,而且智能机还那么贵;流量太贵,地图应用和移动支付都不成熟,而后者是承载网约车服务的两大基石。

当然,有正方观点也就一定有反方观点,比如认为打车难是痛点,司机在高峰时一车难求,低潮时满街空跑,运力和需求对接的方式原始,有大量互联网改进的空间等等。

最后王刚和程维拿定了主意——出行市场的体验很糟,互联网思维进来绝对是降维打击,低效的事情能够变高效就有商机,这成为共识后,滴滴就全力去做了。

很少人会忽略滴滴起步时的艰难地推。滴滴的地推对象是司机,地推开始的时间早于APP上线的时间,所以当时负责地推的吴睿和李响只好拿着图片去给司机讲解,他们的目标是先拉1500个司机。

为此,李响要早上五点起床,开着一辆二手奥拓去顺义的出租车交接点,也就是司机交班的地方;而在另一个司机密集的地点西客站,滴滴很豪气地拿出了5000块,换取了允许滴滴的地推进入出租车的蓄车池进行推广,其实还是半户外,极冷。四五个人一冬天装了1万个客户端,每人都冻感冒了几次。这些人的辛苦现在还有人记得么?

所以,程维后来的办公室里一直挂着一幅「日拱一卒」的书法作品,他觉得,滴滴就是靠小米加步枪,靠能吃苦,靠一个司机一个司机去磨,才最终完成冷启动的,这是滴滴的灵魂。

基本上,快的和滴滴在早期的启动做法是差不多的,包括扫楼、发海报、送券、在出租车上贴广告,「干这一行的最早都是苦出来的」。

2012年的11月3日,北京下了当年的第一场大雪。很多人上下班打不到车,于是开始尝试用打车软件,这是滴滴第一次日订单超过1000单,也是滴滴的第一个爆发式增长点。同样,在这个月发布的消息称,中国的智能手机卖出了当年的第1.5亿部,可谓大势已来。

滴滴官史里曾经提过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说得很隐晦,说滴滴最开始起步的时候,并没有想从直接对司机推广起步。相反,他们想和出租车公司合作,类似于百度当时刚成立的时候,去向门户网站卖搜索技术服务一样。但是,老于世故的出租车行业并没有热情接纳他们。中国的出租车,包括世界上的出租车行业,可能都是对变革最不感兴趣的行业——严格的准入标准、人多车少的现状、机构对司机的绝对控制,都让他们极度享受当下,也极度抗拒革新。

程维他们转而希望借助政府的力量推广,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是在用互联网+变革行业,书上说「他们花费了很多时间和政府部门谈合作」,但是当然没有结果。这种情况和中国对出租行业的多重监管是密不可分的,「人人有权管你,有事了你找谁都没用」是冰冷事实。以至于时至今日,政府关系仍然是滴滴最大的短板,来自交管部门的罚单成为吞吃滴滴利润的黑洞。

最后,滴滴还是从司机端打开了入口,这似乎在显示,底层受益者才是变革的推动力,这是不变的法则。

从某种程度上,滴滴和快的高度相似,他们的早期经历甚至同期数据都差不多,他们承担的共同责任则是教育行业,启动行业。快的在某些时候甚至比滴滴更迅速,他们在短短8个月时间注册用户就已超过10万人,短暂成为使用人数最多的打车软件,但随即被滴滴反超。

不过,在最早期的时候,滴滴和快的之间的直接竞争并不激烈,主要是两家公司的市场一南一北,暂时没有交集。

当时,最!


    本章完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