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快的的真命天子吕传伟还在美国SK当副总,做好了回国创业的准备。李治国其实是突然想起吕传伟的,因为他觉得陈伟星不太可能深入管理快的,陈有自己的项目。李治国想起半年前曾经和吕传伟聊过,吕说自己要回国创业,选两个方向。一个就是打车的方向,是对标英国的Hailo。所以,阿米巴的李治国向陈伟星推荐了吕传伟,后来,吕传伟和另两个创业骨干买下了快的大部分的股份。
吕传伟其实对回国一直犹豫,但有趣的是东北人吕传伟娶了一个杭州媳妇。杭州媳妇在美国生活得不太习惯,老是要求回国,这算是一个侧面的助力。另外,李治国挖人很有一套,每天都在和吕传伟说,滴滴多少单了,这搞得吕传伟不得不加快辞职回国。
后来加入快的任SVP的陶然回忆说,那时候吕传伟来了杭州,吕是东北人,交朋友的方式是找人喝酒。陶然自诩酒量颇大,但是和吕喝酒的时候「喝断篇儿了三次」,是生平仅有。但陶然因此对吕传伟的豪气颇为心折,觉得吕是靠谱的,这为他后来加入打下伏笔。
快的打车App正式上线是2012年6月15日,和滴滴诞生同一个月,但快的正式在杭州产生第一单大概是8月,滴滴的App上线是9月9日。
刚刚上线,快的就已经做到了100单/日,而滴滴第一天只有16单。
于是,阿里的楼军和阿米巴的李治国都看上了快的,都想主导。
楼军说,我只是一个投资经理,还不是合伙人。但我觉得这个Case非常重要,用了很大的力气去影响创始团队,最后的结果是,阿里拿到了领投,李治国的阿米巴变成了跟投。
楼军回忆说,当时在电话里把一切都定下来已经是夜里11点,快的的人也还没有下班。楼军突然提议说,我们现在过去把协议签了吧。对方很惊讶,但还是同意了,最后阿里入资的协议是夜里两点才签订的。
不过,至今,李治国仍然保持了和楼军的好关系。
当时,王刚、李治国包括代表阿里的楼军彼此都是很熟悉的,也都看好打车这个领域。楼军曾经说过一个没有变成事实的美丽约定,就是双方早期团队因为彼此都很熟悉,曾经有一个想法,就是滴滴在北边(北京)打,快的在南方(杭州)打,大家基本不交火,等到火候差不多了,双方促进合并。
当然,我们最后看到的结果是,双方大打出手,没有什么划江而治,最后的结果当然是合并。商业这件事最终驱动的是资本,基于人的情感交谊的美好设想并不总能够实现。
还要补充一点的是,陈伟星对快的的贡献并不只是把它创造出来。楼军回忆说,当时双方都没有补贴大战意识的时候,是陈伟星第一个提出在每单上补贴1块钱。所以陈伟星对于快的的意义在于,第一是催生了它的出生,第二是打响了补贴的尝试。
滴滴启动的过程可以说十分艰难,最早的原因是因为王刚和程维都不懂技术,第一版app是花8万块外包开发的,bug极多,体验极差,被早期的司机斥为「你们是和移动商量好了来骗我们流量的吧」。
另一个段子是,当时程维揣着安装了这款应用的手机去北京市交通委演示,没想到装了司机端的应用根本不响应,最后程维只得揣两部手机去演示,以期增加成功率。
幸好,程维遇到了被他称为「上天赐给的礼物」的张博,后者是当时滴滴物色的四个技术负责人中最年轻的一个,张博带来了几个懂技术的年轻人,自己也成为滴滴的技术合伙人。据说,早期的技术之痛,是后期程维启动滴滴研究院的重要原因之一。当然也有人说,这种研究院不过是「大公司的PR」。
很少有人研究,滴滴和快的为什么相继从出租车起步。
比较大众化的说法是,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和衣食住行四大行业里「行」的改造最慢,是当时所有入局者的共识。
程维遇到的烦恼是,几乎所有的人都不赞同他从出租车起步。反对的理由大致包括:出租车从来是乘客多、车辆少,司机不缺活儿,为啥要接受网约;司机都是大叔,哪里会学习用智能手机,而且智能机还那么贵;流量太贵,地图应用和移动支付都不成熟,而后者是承载网约车服务的两大基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
吕传伟其实对回国一直犹豫,但有趣的是东北人吕传伟娶了一个杭州媳妇。杭州媳妇在美国生活得不太习惯,老是要求回国,这算是一个侧面的助力。另外,李治国挖人很有一套,每天都在和吕传伟说,滴滴多少单了,这搞得吕传伟不得不加快辞职回国。
后来加入快的任SVP的陶然回忆说,那时候吕传伟来了杭州,吕是东北人,交朋友的方式是找人喝酒。陶然自诩酒量颇大,但是和吕喝酒的时候「喝断篇儿了三次」,是生平仅有。但陶然因此对吕传伟的豪气颇为心折,觉得吕是靠谱的,这为他后来加入打下伏笔。
快的打车App正式上线是2012年6月15日,和滴滴诞生同一个月,但快的正式在杭州产生第一单大概是8月,滴滴的App上线是9月9日。
刚刚上线,快的就已经做到了100单/日,而滴滴第一天只有16单。
于是,阿里的楼军和阿米巴的李治国都看上了快的,都想主导。
楼军说,我只是一个投资经理,还不是合伙人。但我觉得这个Case非常重要,用了很大的力气去影响创始团队,最后的结果是,阿里拿到了领投,李治国的阿米巴变成了跟投。
楼军回忆说,当时在电话里把一切都定下来已经是夜里11点,快的的人也还没有下班。楼军突然提议说,我们现在过去把协议签了吧。对方很惊讶,但还是同意了,最后阿里入资的协议是夜里两点才签订的。
不过,至今,李治国仍然保持了和楼军的好关系。
当时,王刚、李治国包括代表阿里的楼军彼此都是很熟悉的,也都看好打车这个领域。楼军曾经说过一个没有变成事实的美丽约定,就是双方早期团队因为彼此都很熟悉,曾经有一个想法,就是滴滴在北边(北京)打,快的在南方(杭州)打,大家基本不交火,等到火候差不多了,双方促进合并。
当然,我们最后看到的结果是,双方大打出手,没有什么划江而治,最后的结果当然是合并。商业这件事最终驱动的是资本,基于人的情感交谊的美好设想并不总能够实现。
还要补充一点的是,陈伟星对快的的贡献并不只是把它创造出来。楼军回忆说,当时双方都没有补贴大战意识的时候,是陈伟星第一个提出在每单上补贴1块钱。所以陈伟星对于快的的意义在于,第一是催生了它的出生,第二是打响了补贴的尝试。
滴滴启动的过程可以说十分艰难,最早的原因是因为王刚和程维都不懂技术,第一版app是花8万块外包开发的,bug极多,体验极差,被早期的司机斥为「你们是和移动商量好了来骗我们流量的吧」。
另一个段子是,当时程维揣着安装了这款应用的手机去北京市交通委演示,没想到装了司机端的应用根本不响应,最后程维只得揣两部手机去演示,以期增加成功率。
幸好,程维遇到了被他称为「上天赐给的礼物」的张博,后者是当时滴滴物色的四个技术负责人中最年轻的一个,张博带来了几个懂技术的年轻人,自己也成为滴滴的技术合伙人。据说,早期的技术之痛,是后期程维启动滴滴研究院的重要原因之一。当然也有人说,这种研究院不过是「大公司的PR」。
很少有人研究,滴滴和快的为什么相继从出租车起步。
比较大众化的说法是,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和衣食住行四大行业里「行」的改造最慢,是当时所有入局者的共识。
程维遇到的烦恼是,几乎所有的人都不赞同他从出租车起步。反对的理由大致包括:出租车从来是乘客多、车辆少,司机不缺活儿,为啥要接受网约;司机都是大叔,哪里会学习用智能手机,而且智能机还那么贵;流量太贵,地图应用和移动支付都不成熟,而后者是承载网约车服务的两大基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