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流——商,优,戏-第9/16页

加入书签
    唐代有不少官办当铺,利用手中的职权与民争利,影响极坏。唐朝曾下令禁止“官当”,禁令说:“如闻进列衣冠,或代承化胄,或职在清途,私置质库、楼店,与人争利。今日以后,并禁断,仍委御史台察访闻奏。”

    宋代的当铺更盛,佛教寺院做当押生意的叫“寺库”,商人开的叫“质库”“僦柜”“柜坊”;官办的叫“抵当所”。《宋史》说:“从都提举贾青请。于新口城外置四抵当,遗官掌之,……抵当以便民。”官办当铺的盛行可以抑制商人所开当铺的暴利,也可增加政府国库收入,所以久兴不衰。

    清朝的当铺,一般持有官发的“当帖”,每年按期纳税。那时的当铺带有半官半民的性质,铺中的伙计个个神气十足,不像其他行业的伙计那样满面和气。

    我国最早开当铺的是和尚

    现代意义上的当铺,出现在南朝。南朝崇佛,那时候每个寺庙都拥有很多的财产,僧尼们食肉饮酒,生活奢侈豪华。佛寺所设立的“寺院质库”是向民间开放的、以赢利为目的的当铺。寺院之所以开当铺,是因为钱多;同时,他们可以不必冒风险,坐享其成;而借钱给人又是“善举”,所以“寺库”就一点点发展起来。那时有个人叫甄彬,因缺钱用,曾拿一束苎给长沙寺库房质钱,以后有钱就赎回了苎,但苎中夹有黄金5两,于是便问寺库是否有人搞错了。寺库一查,才知另有人拿黄金来质钱,管库和尚误置苎中。从这里可以看到,小自束苎,大至黄金贵物,都可质钱,可见其经营范围之广。

    当铺中对内部人的称呼,也与其他行业不同。经理人称“当家的”,此外还有“头柜”“二柜”“包袱褡”“管库的”等。当铺内收当用银两计算,而且“拐零抹底”,原物能当一元的,只定五六钱。押当者因急于用款,往往只得任其宰割。

    典当行业的营业时间以秋冬两季为最佳,有“春添本,秋回利”之说。这是因为春夏两季当皮棉衣服的人多,当本就高;秋冬时多典当单衣、夹衣,当本就少。老BJ俗谚有“皮顶棉,倒找钱;棉顶夹,倒找嘎,夹顶单,倒拐弯;单顶棉,须加钱;棉顶皮,干着急”。

    清末民初时,BJ有估衣行,天桥一带有估衣铺,各庙会有估衣摊。估衣,指的是七八成新的旧衣服,有绫罗绸缎的,也有粗细棉布的。估衣行的经营方式很特殊,通常以吆喝做宣传。伙计们每天把所有的货物一件一件地折腾一遍,每拿起一件,都要吆喝出价码来:“里面三新的大夹袄,就五吊八!”于是招来无数围观的行人,有时交通都为之堵塞。

    当时的老BJ人差不多都知道他们的买卖是漫天要价,所以没什么人会光顾。他们的销货对象主要是四乡八镇的乡下人,乡下人都穿不起新衣,买件八成新的估衣穿上就不错了。

    典当业兴盛,有两个背景。一是灾荒年,百姓收获少,而靠典当业救急,赖以度过荒年恶月;二是举债活动促进典当业的发展,在商业社会的各种活动中,债务频繁,遂造成典当活动。当然,债务不仅仅是商业活动,穷人因没钱吃饭而借钱买米或买稻种等也是借债。

    当铺规矩——高利息低放款

    古代的商办“质库”较多,以典当贵重的珍宝金银或房屋田地为主,也兼当一般的物品。《梦粱录》中说,杭州城内外质库“不下数十处,收解以千万计”。

    “典”“当”有别

    典,即持贷,典铺的规模较大,顾客只要是有价值的东西,都可来典铺质钱。当押的对象偏于小额的借贷,期限也比较短,一般仅几个月,但利息较高,多为三分九扣。当铺与典铺稍有区别,当铺的交易额不如典铺大,当铺可以拒当,典铺则不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