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流——商,优,戏-第8/16页

加入书签
    清代BJ城中有上百家中药铺,如以祖传秘方取胜的回春堂等;也有专校医生处方配药的,如万春堂;还有一种以丸散膏丹为主,兼配饮片的药铺,以西鹤年堂和同仁堂最为有名。

    同仁堂老板姓乐,祖籍浙江宁波人,远祖是位摇串铃的江湖郎中。到了乐梧岗手里,因乡试不中,绝了做官的念头,在前门外大栅栏处开了个同仁堂中药店,三间门面,经营则由家族各房轮流管理。同仁堂丸散膏丹名扬北方,据说康熙皇帝有次得病还是服了同仁堂的药才好的。

    大药铺的优势

    大药铺内一般有坐堂医,或者掌柜的略通医道,可以为病人适当诊治。大药铺选择药料精益求精,专门由铺内经验老到的人去各地采购药材。大药铺一般有自己的制药场,由专人制作,如同仁堂制药厂有二三百人,有些秘方,配制时还严加保密。大药铺要求很严,新人进去,须待上好几年,跟老伙计学习背药名、包装药材等基本功。如用纸包装药材,须有角有棱,方方正正,想要包好还真得下一番工夫才行!

    上海的第一家大药铺,是开设于清康熙年间的姜衍泽中药店。该店所制的药膏风行一时,被人珍为奇货。乾隆年间,店主又在南市小东门刨设大型药铺“竺涵春”。后来,该药铺被商人童善长买下,改名为“童涵春堂”,取永葆青春之意。药铺管理有序,所配制的药膏疗效甚好,而且药铺中又有坐堂医,一般小毛病可当场诊断,当场配药,非常方便,业务蒸蒸日上。多年后,“童涵春堂”店面扩大到14间,设有配方部、成药部和参茸部、西药部,并在西药部设有中医门诊,开展中西医结合治疗,成为国内最大的中药店之一。1987年,童涵春堂在美国纽约开设了合资经营的中药分店。

    浦东人顾松泉开设的中西大药房,是上海第一家华商西药房,店址设在今福州路一带,主要经营进口西药业务。因当时社会乃以中药为主,故西药销售不多。店内自设制造部,自制梅花参片戒烟药品,适值厉禁鸦片,十分畅销。

    大药铺的生意历来都是不错的,一年四季总有生意,无所谓淡季旺季。就是不景气的年月,也没有药铺关门倒闭的,除非遇到兵灾。中药铺所需的原材料都是用上百斤重的大秤买进,再用小戥子论钱算分卖出,相当赚钱!有些医生跟大药铺有利益关系,便总是指定病人到特定的药铺去抓药,为防止病人另挑他店,常特地开上一些只有他指定的药铺才有的奇怪药引。

    现在有些医生,也会通过只写代号不写药名的开方方式,迫使病人只能在医院里买高价药,而不能去较为便宜的药店买药。不过,新的医药改革要求医药分家,或许能解决这一问题。

    当铺是以物作抵押品,按物的实际价值打折扣借钱,并约期赎回的店铺。当铺还有典铺、解铺、解库、质库、长生库、僦柜、抵当所、流泉榜等不同的称呼。

    典当行——要想富,开当铺

    典当,是以一定的财产为担保,向有关金融机构进行借贷的商业活动,而当铺就是经营典当业务的店铺的通称。

    典当活动,中国古已有之。春秋时期,诸侯常以子嗣做抵押,待一段时间过后或事情完了以后再赎回来。汉代,典当活动在民间已很普遍,当时大才子司马相如曾把自己身上穿的袍子拿到集市上去赊酒,有了钱后再去把它赎回来。

    唐宋时,商人办的当铺和官吏办的当铺都已出现,人们常用“典”“质”二词来描述各种典当活动。韩愈曾说,一到灾荒年,典当业便大盛,“或因水旱不熟,或因公私愤负,遂相典贴,渐以成风”。

    唐代有不少官办当铺,利用手中的职权与民争利,影响极坏。唐朝曾下令禁止“官当”,禁令说:“如闻进列衣冠,或代承化胄,或职在清途,私置质库、楼店,与人争利。今日以后,并禁断,仍委御史台察访闻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