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流——商,优,戏-第7/16页

加入书签
    《金瓶梅》中西门庆开的药铺属中等规模。从西门庆的居处来看,也有五间门面房子,西门庆的父亲在世时,这五间门面全是药铺门面,到西门庆时,有些已改作他用,如开当铺之类,但药铺毕竟是主业,门面还是最大的。

    古典名著《金瓶梅》中,多处提到药铺。例如,书中这样交代西门庆的家世:“他父亲西门达,原走川广贩卖药材,就在清河县前开着一个大大的生药铺,现住着门面五间到底七进的房子,家中呼奴使婢,骡马成群,虽算不得十分富贵,却也是清河县中一个殷实的人家。”讲到蒋竹山开的药铺的外貌,“里面堆着许多生熟药材,朱红小柜,油漆牌匾,吊着幌子,甚是热闹”。书中也讲到了药铺里的一些器具:“妇人正钱置的货物都留下,把他原旧的药材、药碾、药筛、药箱之物,即时催他搬去。”

    开一个药铺需要多少银子

    《金瓶梅》中李瓶儿拿出300两银子资助蒋竹山开一间门面的生药铺。那么西门庆的药铺价值多少银子呢?西门庆死时,共有10万余两银子的总遗产,其中“生药铺”5000两。西门庆临死时留下遗嘱说,自己死后,其他的铺子都可卖掉,唯有生药铺和印子铺不要卖。

    最初,药钱与医病钱一起计;医药分家后,卖药的自然讲究利润了。古往今来,卖药得利一直很大,所以有“药无十倍不卖”“药无十利不开包”“药无十分利,不如当柴烧”“除去拦道,就是卖药”的谚语。

    一般穷人家是看不起病、买不起药的。农村庄稼人害病,大都不吃药,硬扛过去,或用些土方对付。药铺一般都在集镇上,乡下抓药,要跑几里甚至几十里路;有些人付不起现钱,要在收获时卖了粮食才能付药账,但很少有赖药账的。

    扬州人说:“穷人养病捧大碗,富人养病把药罐。”旧时“上等之人,无病服药;中等之人,有病服药;下等之人,病死不药”。药铺中数补药最贵,草药最便宜。

    清代京师药铺中有“卖灵宝如意丹者,定价不二,先与银,乃付丹。每以纹银之得量若干,易丹如其数,钱则每百易丹一钱。治病神效,故人争之”,药铺老板以此发家。

    清末上海雷允上药店,以治喉疾的六神丸著名,行销海内外,根据海关贸易手册记录,该药铺仅六神丸一项,每年出门价值银数十万元。可见其利润之高。

    各种药材之中,以人参为贵。“十金易一两,又苦杂赝真。投之汤剂中,日饮仅数分。”人参采之不易,成本较高。非达官贵人富豪,不能常吃参。在一般药物中,又有生药和熟药之分,它们的价格也不同,有些生药煮热,为防霉虫,其营养成分少了,价格也就便宜了。

    明清以来几个著名的大药铺

    明清以来,我国南北各地都出现了一些著名的药铺,它们或以规模取胜,如“红顶商人”胡雪岩创办的胡庆馀堂;或以特长知名,如浙江塘栖镇专卖痧丸的致和堂等。现略举南北数家药铺加以介绍。

    杭州“日生堂”,创建于明天启年间。余姚人朱养性以医游杭,他尤擅长于外科药,其所配的膏药特别灵验,其中以铜绿膏、鸡眼膏最为著名,其药铺设于杭州的大井巷。他的子孙也继承祖业,虽然其中也有在外做官、经商者,但晚年都回到大井巷日生堂,聚族而居,约有300多年。太平天国时期,药铺因战争被毁,后又恢复,该族人仍旧居住在那里。铺内的营业之事,则由各房轮流经营,药堂依旧兴盛。

    清代BJ城中有上百家中药铺,如以祖传秘方取胜的回春堂等;也有专校医生处方配药的,如万春堂;还有一种以丸散膏丹为主,兼配饮片的药铺,以西鹤年堂和同仁堂最为有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