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随着人口的增多和医药事业的发达,社会上卖药的也多了起来。宋清在长安西市卖药,“朝官出入贬移,辄卖药迎送之。贫市清药,常多拆券,人有急难,舍财救之。岁计所人,利亦百倍。长安言:‘人有义声,卖药宋清。’”可见在长安卖药,既利民,也利己。
唐朝的医保工作
唐朝的医保工作做得很好,各地的佛教徒也在寺庙等处设有悲田坊,穷人生病时,可到坊中免费抓药。此外,官府也在全国各地设置了养病坊,为民间孤寡老人治病,也免费抓药。在悲田坊和养病坊中都有贮药库,备有比较齐全的药材。
正规的药铺出现于宋代。宋代的药事制度更趋完备,国家加强了药政方面的管理。宋制,殿中省六局,掌药房药剂、诊治之事,并置有尚药奉御。在政令上也曾明文规定禁止售卖毒药,还设立了专为皇帝用药的“御药院”。
北宋神宗年间,朝廷在京都汴梁成立了我国首个“官药局”,这是世界上最早开办的国家药店。它由政府经营,主要出售丸、丹等中成药,有些药还享有专利权。由于中成药具有服用方便、携带容易、易于保存等优点,受到了广大医生和病人的欢迎。
宋代官药局设有专门人员来监督成药的制作和出售,配有专人管理药材的收购和检验,保证药品的质量,剔除伪假药材。药局还设有专人从事药物的炮制、配方和研究工作,不断提高制药方法和技术,使宋代配制中成药的技术达到了较高水平。
宋代官药局中还有一种叫“惠民药局”,这是朝廷为贫穷百姓在生病时也能吃到药而设立的。全国当时共有70所惠民药局,官府派官制药,并负责监造、出售,售价只有一般民间药铺的三分之二,亏损的钱由政府调公帑贴补,每年要补贴缗钱数十万。
药局内部,夜间要轮流值班,遇到急病不立即卖药的要给予“杖一百”的处罚,对陈损旧药要及时毁弃等。不过,惠民药局里的官吏往往监守自盗,把贵重的药材偷出去卖,换上廉价的药材来充数,如用樟脑代替片脑,用台附替代川附;偶尔制造些好药,也被管药人瓜分。
药铺规模——大小不一利十倍
古代民间药铺的规模是由小到大,逐步发展的。在宋代之前,药铺行业还没有形成“行”与“市”,但到了宋代,药铺业已在商贸活动中形成了一支独立的力量。如汴京“马行(街)南北几址里,央道药肆,多国医巨富”。
北宋时,都城汴京的专业药铺有好几十家。其中,有卖口齿咽喉五官科类药的曹家独胜元,有丑婆婆药铺,有荆筐儿药铺、熟药惠民西局、盖防御药铺、孙典丞药铺、宋家生药铺、李生菜小儿药铺、仇防御药铺、下马刘家药铺等。大一点的市镇上,一般都有数家药铺。
宋代药铺的规模有大有小,大药铺甚至有七间门面,且高堂大屋,非常气派;小的只有一间门面,但也生意兴隆,如《清明上河图》里所描绘的赵太丞家药铺。
在宋代,五间门面算是中上规模的药铺了。宋人洪迈所著《夷坚志》中说,有一家大药铺名叫刘家药铺的,就是正面大屋七间的大药房。“翁不见井子刘家药肆乎?高门赫然,正面大屋七间。”
明代的药铺,规模更大。明嘉靖年间,BJ的西鹤年堂药铺就是家大药店,药堂有管理操作人员两三百人,店内按中药加工顺序配有配药酒司、研粉剂司、熬膏药司、吊蜡丸司等进行分工管理。对于秘方成药,则由店铺亲信甚至店董亲自动手,一般伙计不能问津。
《金瓶梅》中西门庆开的药铺属中等规模。从西门庆的居处来看,也有五间门面房子,西门庆的父亲在世时,这五间门面全是药铺门面,到西门庆时,有些已改作他用,如开当铺之类,但药铺毕竟是主业,门面还是最大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
唐朝的医保工作
唐朝的医保工作做得很好,各地的佛教徒也在寺庙等处设有悲田坊,穷人生病时,可到坊中免费抓药。此外,官府也在全国各地设置了养病坊,为民间孤寡老人治病,也免费抓药。在悲田坊和养病坊中都有贮药库,备有比较齐全的药材。
正规的药铺出现于宋代。宋代的药事制度更趋完备,国家加强了药政方面的管理。宋制,殿中省六局,掌药房药剂、诊治之事,并置有尚药奉御。在政令上也曾明文规定禁止售卖毒药,还设立了专为皇帝用药的“御药院”。
北宋神宗年间,朝廷在京都汴梁成立了我国首个“官药局”,这是世界上最早开办的国家药店。它由政府经营,主要出售丸、丹等中成药,有些药还享有专利权。由于中成药具有服用方便、携带容易、易于保存等优点,受到了广大医生和病人的欢迎。
宋代官药局设有专门人员来监督成药的制作和出售,配有专人管理药材的收购和检验,保证药品的质量,剔除伪假药材。药局还设有专人从事药物的炮制、配方和研究工作,不断提高制药方法和技术,使宋代配制中成药的技术达到了较高水平。
宋代官药局中还有一种叫“惠民药局”,这是朝廷为贫穷百姓在生病时也能吃到药而设立的。全国当时共有70所惠民药局,官府派官制药,并负责监造、出售,售价只有一般民间药铺的三分之二,亏损的钱由政府调公帑贴补,每年要补贴缗钱数十万。
药局内部,夜间要轮流值班,遇到急病不立即卖药的要给予“杖一百”的处罚,对陈损旧药要及时毁弃等。不过,惠民药局里的官吏往往监守自盗,把贵重的药材偷出去卖,换上廉价的药材来充数,如用樟脑代替片脑,用台附替代川附;偶尔制造些好药,也被管药人瓜分。
药铺规模——大小不一利十倍
古代民间药铺的规模是由小到大,逐步发展的。在宋代之前,药铺行业还没有形成“行”与“市”,但到了宋代,药铺业已在商贸活动中形成了一支独立的力量。如汴京“马行(街)南北几址里,央道药肆,多国医巨富”。
北宋时,都城汴京的专业药铺有好几十家。其中,有卖口齿咽喉五官科类药的曹家独胜元,有丑婆婆药铺,有荆筐儿药铺、熟药惠民西局、盖防御药铺、孙典丞药铺、宋家生药铺、李生菜小儿药铺、仇防御药铺、下马刘家药铺等。大一点的市镇上,一般都有数家药铺。
宋代药铺的规模有大有小,大药铺甚至有七间门面,且高堂大屋,非常气派;小的只有一间门面,但也生意兴隆,如《清明上河图》里所描绘的赵太丞家药铺。
在宋代,五间门面算是中上规模的药铺了。宋人洪迈所著《夷坚志》中说,有一家大药铺名叫刘家药铺的,就是正面大屋七间的大药房。“翁不见井子刘家药肆乎?高门赫然,正面大屋七间。”
明代的药铺,规模更大。明嘉靖年间,BJ的西鹤年堂药铺就是家大药店,药堂有管理操作人员两三百人,店内按中药加工顺序配有配药酒司、研粉剂司、熬膏药司、吊蜡丸司等进行分工管理。对于秘方成药,则由店铺亲信甚至店董亲自动手,一般伙计不能问津。
《金瓶梅》中西门庆开的药铺属中等规模。从西门庆的居处来看,也有五间门面房子,西门庆的父亲在世时,这五间门面全是药铺门面,到西门庆时,有些已改作他用,如开当铺之类,但药铺毕竟是主业,门面还是最大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