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流——商,优,戏-第12/16页

加入书签
    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出现,诞生了专门的神职人员,负责部落的祭祀、占卜、祝祷、驱疫等。这些人被称为“巫觋”,而巫觋事神的一个重要手段便是“歌舞”。因此,人们常将“巫”视为优伶艺人的远祖。

    优伶产生和发展的历程,其实就是中国古代戏曲产生和发展的历程。它从先秦优伶的滑稽戏脱胎而来,经过汉魏六朝的故事剧、唐代的参军戏、宋代的南戏、元代的杂剧、明清的传奇等发展阶段,逐渐走向成熟。

    中国最早的职业演员,大约产生于西周末年,那时称其为“优”。这些“优”是奴隶主贵族的家养奴隶,善歌舞。优主要在贵族们饮宴时歌舞助兴,有时模仿一些人的言谈举止,以博得众人开怀一笑。最早的优伶,是春秋时楚国的优孟和晋国的优施,以及战国时的优莫。早期的优伶乐舞机构在商代出现,当时称为“瞽宗”。在那里专职乐舞人员实施乐舞管理、传授乐舞。

    汉朝经济繁荣、文化鼎盛,艺术表演活动也十分热闹,可谓百戏杂陈。“百戏”指所有能够诉诸人的感官,引起人们审美快感的技艺,包括音乐、歌唱、舞蹈、武术、杂技、幻术、滑稽表演等。当时,大批民间艺人被征入宫中,一些贵族也开始在家中蓄养精于百戏的优伶,以供娱乐。优伶表演的内容也突破纯歌舞的性质,融入了较强的故事性。

    唐代的优伶歌舞表演中,有一种滑稽戏——参军戏。唐代善于演“参军戏”的名角不少,黄幡绰、李仙鹤二人还曾因善演参军戏而得到过皇帝的宠爱。

    “参军戏”的由来

    传说,后赵的参军周延,因在任期间盗窃宫中的黄绢被绳抓。赵高祖特令优伶们在宴会上表演此事,以儆效尤。饰演周延的演员一身黄绢衣,另外一个优伶问:“为何混迹于吾辈中?”“周延”就指着身上的绢衣说:“我本参军,只因这……只好来此了。”演到这里,君臣哄笑一堂。久而久之,人们就将这种戏称为“参军戏”。

    北宋时,温州一带出现“南戏”。初期的南戏剧情较为简单,只需要三四个演员,多用小曲演唱。当它被城镇居民接受之后获得了一些发展,结构也复杂起来。长戏可达五十多出,短的也不下二三十出。其曲调以南曲为主,有时也吸收某些北曲腔调。南戏的角色主要是生、旦、净、末、丑、外、贴七种,演唱的形式很灵活,既有独唱、接唱,又有合唱。

    杂剧是元代北方地区的一种短剧,兼有歌舞、对白且能表演故事。每本四折,表演一个完整的故事。如果故事情节过于复杂,就再加上一个小小的“楔子”。在这四折戏中,优伶们要用不同的宫调演唱,男主角叫正末,女的称正旦,配角有外末、冲末、外旦、净、搽旦等。

    明清传奇是长篇戏曲,情节往往奇特怪异、曲折动人,多取材于唐传奇,在南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传奇在演出时,也要分很多出,每出还要加上出目,有的时候还采用南北曲合套的形式。此外,清代还出现了上百种地方戏,以昆曲、余姚腔、海盐腔、弋阳腔、乱弹腔、秦腔、楚腔、三簧腔、柳子腔、弦索腔等较为有名,各种地方唱腔互相争鸣,百花齐放。

    戏中角色分工

    在一部戏中,男主角通常为正末,女主角则为正旦;副末开场为领班,外旦、搽旦等为女配角。发展到后来,戏中的角色越来越多,大致分为九类,分别为生、旦、净、末、丑、贴、副、外、杂。戏曲中生、旦、净、末、丑等各种角色,各有千秋。虽然它们之间最终要分出高低主次,但若想演好一出戏,必须有各个角色的密切配合,通力协作才可以。否则,极有可能被观众赶下舞台。

    回顾我国戏曲产生、发展的历史,也就等于回顾了优伶走过的历程。优伶——后来称戏曲演员——从最初专供统治阶级玩乐的工具,逐渐下移,成为下层民众娱乐身心的艺术表演者,体现了历史的发展规律和进步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