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我国戏曲产生、发展的历史,也就等于回顾了优伶走过的历程。优伶——后来称戏曲演员——从最初专供统治阶级玩乐的工具,逐渐下移,成为下层民众娱乐身心的艺术表演者,体现了历史的发展规律和进步性。
严师高徒——十年如一日勤学艺
优伶学艺的戏班有大有小,其日常管理的内容也因师父的不同而各异,但他们有一个毋庸置疑的共同之处,那就是极为残酷、苛求。人们在舞台上看到的精湛表演,无不是通过这种残酷的管理、训练换来的。
幼童进科班学艺,须由家长立下“关书”,并由保人签名画押。进入科班学习,称为“作科”。作科期间,班主和教师根据学员们的形貌、嗓音等条件,来确定他们是学习生、旦,还是净、末、丑;学文,还是学武。学习的科目有喊嗓、吊嗓、翻跌、武打、歌唱、拉身段等,有时也集中排练一个剧目。
戏中角色名称的由来
有种说法,认为生、旦、净、末、丑等角色名称是剧中人物身份的简化。“生”就是生员的简称;“旦”指的是小姐,“姐”字去掉“女”旁剩下一个“且”字,把“且”字的下部断开,就是“旦”字;“净”的含义更简明,登台之前要上彩涂面,上彩之前当然要先洗净脸、刮净胡须了;“末”角就是指末将;“副”角指的就是副帅。
练嗓子是科班孩子的“必修技”。无论冬夏,在每天太阳未出之时,戏童便来到空旷的地方,或是树林边,或是草地上,尽情发声,气出丹田冲喉直呼。之所以要气出丹田,是因为丹田之音悠远、深长、嘹亮,不似喉头发声短促、艰涩。这样苦练数年,才会使自己的声音浑圆、嘹亮、富有节奏感,登台之后才能一鸣惊人。
除练唱功之外,他们还要练武功。武功又分为翻跟头、蹲马步、倒立等名目。翻跟头又有虎跳、吊毛、抢背之说。据说虎跳是指两手先后着地再侧着身子翻;吊毛则是腾空翻,翻过以后脊背着地;抢背是手和头都不着地,翻过去后肩膀着地。这些都要练到家才行。
戏班的训练一般从早晨持续到晚上掌灯时分,中间扣除短暂的午饭时间,休息是不可能的。除非有的孩子坚持不下来虚脱了,师父们同意让他暂时喝一点红糖水,休息一会儿。即便如此,耽误的这点时间后面也要抽时间补上。
不可小看的“丑角”
别看那些小丑们在舞台上蹿蹦跳跃,其实丑角是一个极显功力的角色,不是一般人能演得了的。他们无论谈笑、起坐都不受到格律的约束,表演非常自如,但非常讲求台步技术。历史上,优孟、东方朔、唐玄宗、清高宗等名人,都曾客串过丑角。
如此艰苦的练习是不间断的,要“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既没有星期天,也没有节假日。著名评剧演员新凤霞回忆早年学艺的情景时,曾动容地说:“寒风凛冽的冬天,姐姐说:‘脱下棉袄来!’我就赶紧脱下棉袄,姐姐推开房门,向院子里泼了一盆水,立即结成冰。姐姐说:‘小凤快跑圆场。’我穿着单衣,猛地出了屋在冰面上跑圆场,跑得满身发热,手指冻得紫红,姐姐不叫停不敢进屋。夏天三伏天,姐姐要看我的功,让我在院里练,在太阳底下还要加上两件衣裳。”从这位艺术家的辛酸经历,不难看出戏班管理的严格和训练的艰苦。
学员毕业,叫“出科”。出科时,学员要焚香谢师,领回“关书”。如若照旧在该班演唱,老板即按其技艺水平的高下,为他“开戏份”,规定拆账的比例数,少者铜元数十枚,多者两百余枚。倘不愿留在本社的,则准许其自由投奔别的戏班或独立谋生。
“科班”真相
科班出身,现在指受过正规教育或专业训练的人。其实,“科班”原本是旧时培训戏曲艺人的“学校”,大都是由艺术造诣较高、声望素著的伶人自动发起创办的。幼童进科班学艺的期限一般为7~10年。进入科班学习,称为“作科”;从科班学成毕业,叫“出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
严师高徒——十年如一日勤学艺
优伶学艺的戏班有大有小,其日常管理的内容也因师父的不同而各异,但他们有一个毋庸置疑的共同之处,那就是极为残酷、苛求。人们在舞台上看到的精湛表演,无不是通过这种残酷的管理、训练换来的。
幼童进科班学艺,须由家长立下“关书”,并由保人签名画押。进入科班学习,称为“作科”。作科期间,班主和教师根据学员们的形貌、嗓音等条件,来确定他们是学习生、旦,还是净、末、丑;学文,还是学武。学习的科目有喊嗓、吊嗓、翻跌、武打、歌唱、拉身段等,有时也集中排练一个剧目。
戏中角色名称的由来
有种说法,认为生、旦、净、末、丑等角色名称是剧中人物身份的简化。“生”就是生员的简称;“旦”指的是小姐,“姐”字去掉“女”旁剩下一个“且”字,把“且”字的下部断开,就是“旦”字;“净”的含义更简明,登台之前要上彩涂面,上彩之前当然要先洗净脸、刮净胡须了;“末”角就是指末将;“副”角指的就是副帅。
练嗓子是科班孩子的“必修技”。无论冬夏,在每天太阳未出之时,戏童便来到空旷的地方,或是树林边,或是草地上,尽情发声,气出丹田冲喉直呼。之所以要气出丹田,是因为丹田之音悠远、深长、嘹亮,不似喉头发声短促、艰涩。这样苦练数年,才会使自己的声音浑圆、嘹亮、富有节奏感,登台之后才能一鸣惊人。
除练唱功之外,他们还要练武功。武功又分为翻跟头、蹲马步、倒立等名目。翻跟头又有虎跳、吊毛、抢背之说。据说虎跳是指两手先后着地再侧着身子翻;吊毛则是腾空翻,翻过以后脊背着地;抢背是手和头都不着地,翻过去后肩膀着地。这些都要练到家才行。
戏班的训练一般从早晨持续到晚上掌灯时分,中间扣除短暂的午饭时间,休息是不可能的。除非有的孩子坚持不下来虚脱了,师父们同意让他暂时喝一点红糖水,休息一会儿。即便如此,耽误的这点时间后面也要抽时间补上。
不可小看的“丑角”
别看那些小丑们在舞台上蹿蹦跳跃,其实丑角是一个极显功力的角色,不是一般人能演得了的。他们无论谈笑、起坐都不受到格律的约束,表演非常自如,但非常讲求台步技术。历史上,优孟、东方朔、唐玄宗、清高宗等名人,都曾客串过丑角。
如此艰苦的练习是不间断的,要“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既没有星期天,也没有节假日。著名评剧演员新凤霞回忆早年学艺的情景时,曾动容地说:“寒风凛冽的冬天,姐姐说:‘脱下棉袄来!’我就赶紧脱下棉袄,姐姐推开房门,向院子里泼了一盆水,立即结成冰。姐姐说:‘小凤快跑圆场。’我穿着单衣,猛地出了屋在冰面上跑圆场,跑得满身发热,手指冻得紫红,姐姐不叫停不敢进屋。夏天三伏天,姐姐要看我的功,让我在院里练,在太阳底下还要加上两件衣裳。”从这位艺术家的辛酸经历,不难看出戏班管理的严格和训练的艰苦。
学员毕业,叫“出科”。出科时,学员要焚香谢师,领回“关书”。如若照旧在该班演唱,老板即按其技艺水平的高下,为他“开戏份”,规定拆账的比例数,少者铜元数十枚,多者两百余枚。倘不愿留在本社的,则准许其自由投奔别的戏班或独立谋生。
“科班”真相
科班出身,现在指受过正规教育或专业训练的人。其实,“科班”原本是旧时培训戏曲艺人的“学校”,大都是由艺术造诣较高、声望素著的伶人自动发起创办的。幼童进科班学艺的期限一般为7~10年。进入科班学习,称为“作科”;从科班学成毕业,叫“出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