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流——武,农-第4/13页

加入书签
    宋明时期,政府希望用招募的方式稳定军队,提高战斗力。若非饥荒和战乱所逼,农民们是不愿意当兵的。倒是那些游手好闲的市井无赖,常为了些许军饷应征入伍,常常败坏军中风气,使军队战斗力不升反降。宋徽宗时,军队更是缺员严重,边兵也所剩无几。

    明朝时,许多将领靠拿空额军饷发财。明武宗时,给事中王良佐奉敕选军,发现兵籍上的38万人,有24万是虚额,而剩下的14万多为老弱之兵,入选的也只有2万人,军队空虚衰颓到了极点。蒙古人兵临城下,他们被驱出城与敌交战,吓得痛哭流涕。

    清朝实行“旗兵制”,以部落为单位组成“旗”,旗是军政合一的组织,旗民平时为民,战时为兵。当年,努尔哈赤将满、蒙、汉族的力量编成八个旗,分别用正黄、正白、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八种色旗作标志,金戈铁马,战斗力很强。

    不过,自乾隆后期军中**之风猖獗,通过冒领、冒销等手段,半数以上的军饷帑银落入主管官员的腰包。军官石作瑞贪污的帑银高达50多万两。他曾一次赠送他的上司三斛珍珠、一万匹蜀锦。这种**透了的八旗军,后来面对太平天国起义军时,根本无力招架。当时,若无曾国藩的“湘军”和李鸿章的“淮军”等乡勇力挽狂澜,真不知结果会怎样。

    以武犯禁——匹马秋风胆气豪

    《史记·游侠列传》中说,侠客们“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己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壮士之厄困”。这种侠义的精神,正是中国武德精神的体现,是一种维护正义、虽死不悔的精神,是一种与不公道的命运或体制抗争的精神。

    侠客最早是以刺客的面目登上历史舞台的,他们就是春秋战国时身怀绝技的“士”。他们游走于各诸侯国之间,被慧眼识英才的贵族招揽为门客。他们崇尚“士为知己者死”,为报知遇之恩,不惜性命。刺杀吴王僚的专诸,刺杀秦王的荆轲,是中国最早的一批“侠士”。

    春秋时期的专诸,以勇义闻名。他生得高额凹眼,虎背熊腰,异于常人。伍子胥知其为勇士,倾心与其结交。后来,伍子胥将他推荐给吴国公子光。公子光待专诸甚厚,并告诉专诸,吴王僚夺取了本应属于自己的王位,他请专诸相助刺杀吴王僚,专诸慨然相允。

    专诸了解到吴王僚喜欢吃鱼,便专门到太湖师从名厨学习烤鱼,三月而精此技。公子光乘吴王僚派兵远征,被困楚国之际,请吴王僚赴宴,以伺机行刺。吴王僚赴宴时身穿铁甲,席间卫士不离左右。酒过三巡,专诸将短剑藏入鱼腹中,借上菜之机,仗剑刺死吴王僚。

    荆轲是战国末年人,智勇双全,被燕太子丹拜为上卿。后来,秦王嬴政攻下赵都HD,危及燕国。燕太子丹请他去谋刺秦王,解救赵国,荆轲高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慨然前往秦国。到秦国后,他以珠宝贿赂秦王宠臣蒙嘉,得以约会秦王。

    那一天,荆轲向秦王献上督亢地图,秦王把地图徐徐展开,最后露出卷在地图里淬过毒药的匕首。不过,经过一番追逐搏杀,荆轲没能将秦王刺死,自己反而遇害。

    大刀王五,本名王正谊,清朝人。他自幼练就一身好武艺,后闯荡BJ,开办“京城八大镖局”之一的“源顺镖局”。由于他行事仁义有礼,源顺镖局在同行中声名鹊起,大江南北只要见到镖旗上有“源顺”二字,就无人敢犯。

    后来,王五收年轻的谭嗣同为徒,二人很快成为莫逆之交。谭嗣同被征招入京参与“维新变法”期间,王五全权负责他的衣食住行和安全保卫工作,并积极宣传变法,发展志同道合的人加入维新行列。变法失败后,谭嗣同遇害,王五冒着生命危险赶到刑场收尸装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