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作战时,敌方一支流箭射中关羽的左臂。后来每到阴天,左臂伤口就痛得厉害,名医华佗检查后告诉他箭头有毒,毒已入骨,必须切开左臂,刮骨去毒;才能彻底根治。关羽当即应允,伸出左臂请华佗施行手术。手术时手臂血流如注,很快流满了一个盘子,但关羽却与诸将对坐饮酒,谈笑自如,华佗和众将士都大为叹服。
南宋抗金名将岳飞,以威武之师北伐中原,使敌人闻风胆寒。当年,他率军从EZ出兵北伐,进抵中原。他将指挥大营设在团城,作为继续北伐的基地。金军统帅兀术,准备率精锐的铁甲骑兵和“拐子马”进犯岳家军大本营。
这一天,金军的骑兵潮水般地涌来,形势异常危急。岳飞沉着应战,一方面派亲卫军和骑兵迎敌,命将士们每人手持马扎刀、提刀和大斧,编组冲入敌阵,上砍敌人、下砍马腿,首先打垮了金军的主力骑兵。结果金军损失惨重,被迫向邻近的县城败退。之后,岳家军又与金兵在颍昌府决战,金军将领夏金吾被岳家军斩于阵前,金军全线溃败,宋金战局也因此改观。岳飞作战总是战必胜,攻必克,守必固,留下“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美名。
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祖辈都是明代将领。他从小便继承父亲保家卫国的壮志,开始了军旅生涯。他曾在一首诗中写道:“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倭寇一万余人大举侵掠浙东沿海的台州府各地,并以主力进攻宁海。戚继光以一部分兵力镇守台州,亲率主力赶赴宁海。戚继光训练出来的新兵士气高涨,兵行迅速,在温州西南的雁门岭大败倭寇。
但是,另一支倭寇却乘机进攻台州府城。当时台州守军不多,而且城墙不固,处境危急;闻报后,戚继光又立即挥军援救台州。他亲临前线激励士卒,将士们土气振奋,奋勇冲杀。倭寇假意败退,将抢劫来的金银故意散落在地上,想引诱戚家军捡拾,然后再杀个回马枪。但是,戚家军纪律严明,没有人在战斗中抢掠捡拾银两。结果,倭寇被尽数歼灭。
古代的名将们在战斗中表现出来的身先士卒、冲锋陷阵的献身精神,以及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军事思想,都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
古代士兵——可怜无定河边骨
在社会动荡的战争年代,谁的兵力强,谁就能够拥有更多的土地、财富、人口,甚至有机会一统天下。可以说,古代的士兵,战斗、流血、流汗和死亡,无不是为了争取和保护统治集团的利益。
在春秋战国之前,政府一般靠征兵获取士兵,偶尔也有募兵役的情况,招收的士兵大多来自农民。戍边的士卒很辛苦,所以《诗经·小雅·釆薇》中说,“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因此,古代多实行轮流戍边制,如《左传》中说,齐僖公派兵守卫葵丘,约定一年轮换一次。可一年后,他却没有派人去代戍,戍边的士兵愤怒之下便杀了齐僖公。
秦汉时主要实行役兵制,秦规定16岁至60岁的男子都要服兵役两年,一年在当地,一年去戍边;汉朝把征兵年龄改为20岁至56岁。但都要兵农结合,闲时为农,战时为兵,士兵要自备衣粮。
隋唐实行府兵制,士兵也要自备衣粮,不同的是他们每年只需服一个月兵役,其他时间务农。这就意味着战时不可长,营地不可远,但统治者为了自身的利益,往往食言。如隋炀帝东征高丽时,运送军资的人就有数十万,由于昼夜奔波疲惫不堪,许多人死于道路,战争历时三年,隋朝元气大伤。多年后,唐高宗集十万大军征伐百济,到全部撤兵时也达三年半。府兵自备衣食及戍具,若战事持续的时间较长,他们便会无衣无食,甚至靠吃树皮为生。
宋明时期,政府希望用招募的方式稳定军队,提高战斗力。若非饥荒和战乱所逼,农民们是不愿意当兵的。倒是那些游手好闲的市井无赖,常为了些许军饷应征入伍,常常败坏军中风气,使军队战斗力不升反降。宋徽宗时,军队更是缺员严重,边兵也所剩无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
南宋抗金名将岳飞,以威武之师北伐中原,使敌人闻风胆寒。当年,他率军从EZ出兵北伐,进抵中原。他将指挥大营设在团城,作为继续北伐的基地。金军统帅兀术,准备率精锐的铁甲骑兵和“拐子马”进犯岳家军大本营。
这一天,金军的骑兵潮水般地涌来,形势异常危急。岳飞沉着应战,一方面派亲卫军和骑兵迎敌,命将士们每人手持马扎刀、提刀和大斧,编组冲入敌阵,上砍敌人、下砍马腿,首先打垮了金军的主力骑兵。结果金军损失惨重,被迫向邻近的县城败退。之后,岳家军又与金兵在颍昌府决战,金军将领夏金吾被岳家军斩于阵前,金军全线溃败,宋金战局也因此改观。岳飞作战总是战必胜,攻必克,守必固,留下“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美名。
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祖辈都是明代将领。他从小便继承父亲保家卫国的壮志,开始了军旅生涯。他曾在一首诗中写道:“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倭寇一万余人大举侵掠浙东沿海的台州府各地,并以主力进攻宁海。戚继光以一部分兵力镇守台州,亲率主力赶赴宁海。戚继光训练出来的新兵士气高涨,兵行迅速,在温州西南的雁门岭大败倭寇。
但是,另一支倭寇却乘机进攻台州府城。当时台州守军不多,而且城墙不固,处境危急;闻报后,戚继光又立即挥军援救台州。他亲临前线激励士卒,将士们土气振奋,奋勇冲杀。倭寇假意败退,将抢劫来的金银故意散落在地上,想引诱戚家军捡拾,然后再杀个回马枪。但是,戚家军纪律严明,没有人在战斗中抢掠捡拾银两。结果,倭寇被尽数歼灭。
古代的名将们在战斗中表现出来的身先士卒、冲锋陷阵的献身精神,以及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军事思想,都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
古代士兵——可怜无定河边骨
在社会动荡的战争年代,谁的兵力强,谁就能够拥有更多的土地、财富、人口,甚至有机会一统天下。可以说,古代的士兵,战斗、流血、流汗和死亡,无不是为了争取和保护统治集团的利益。
在春秋战国之前,政府一般靠征兵获取士兵,偶尔也有募兵役的情况,招收的士兵大多来自农民。戍边的士卒很辛苦,所以《诗经·小雅·釆薇》中说,“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因此,古代多实行轮流戍边制,如《左传》中说,齐僖公派兵守卫葵丘,约定一年轮换一次。可一年后,他却没有派人去代戍,戍边的士兵愤怒之下便杀了齐僖公。
秦汉时主要实行役兵制,秦规定16岁至60岁的男子都要服兵役两年,一年在当地,一年去戍边;汉朝把征兵年龄改为20岁至56岁。但都要兵农结合,闲时为农,战时为兵,士兵要自备衣粮。
隋唐实行府兵制,士兵也要自备衣粮,不同的是他们每年只需服一个月兵役,其他时间务农。这就意味着战时不可长,营地不可远,但统治者为了自身的利益,往往食言。如隋炀帝东征高丽时,运送军资的人就有数十万,由于昼夜奔波疲惫不堪,许多人死于道路,战争历时三年,隋朝元气大伤。多年后,唐高宗集十万大军征伐百济,到全部撤兵时也达三年半。府兵自备衣食及戍具,若战事持续的时间较长,他们便会无衣无食,甚至靠吃树皮为生。
宋明时期,政府希望用招募的方式稳定军队,提高战斗力。若非饥荒和战乱所逼,农民们是不愿意当兵的。倒是那些游手好闲的市井无赖,常为了些许军饷应征入伍,常常败坏军中风气,使军队战斗力不升反降。宋徽宗时,军队更是缺员严重,边兵也所剩无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