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戈为武”,这是《说文解字》中对“武”的解释。武的本义是以暴止暴,以武力实现和平。中华武术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已经渗透了民族的风格、习惯、心理、感情等因素,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
武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那时,人类已经开始用棍棒等原始工具作为武器,同野兽进行搏斗,用以自卫和猎取生活资料。后来,随着私有财产的出现,人们为了争夺财富,制造出了更具杀伤力的武器,而且逐渐积累了具有一定攻防格斗意义的技能。
殷商时期出现了矛、戈、戟、斧、钺、刀、剑等青铜武器,这类武器的用法,如劈、扎、刺、砍等技术也随之产生。春秋战国时期,步骑兵兴起,长柄武器变短,短柄武器变长,武器的内容更加丰富,武术的技击性也进一步突出,同时,武术的健身作用也受到重视。
“武德”一词,最早见于《左传》:“武有七德,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者也。”虽然这讲的是对诸侯用兵的道德要求,但与武林的“武德”仍有渊源关系。武德观念的中心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仁”,包括儒家所提倡的“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
拳道合一
中国武林重德,历代大师在择徒授艺之际,都强调“艺无德不立”,要求传人首先要有高尚的武德。没有合适的传人,他们甚至“宁可失传,也不轻传”。对他们来说,习武就是求道,拳与道合,艺与心合,最后达到拳道合一,拳心合一,这是武德的最高境界。
尊师、谦和、忍让,这是武林各门派共同遵奉的又一道德标准。武林历来师门规矩甚严,很讲究师徒之间、朋友之间的礼仪。尊师早已成为武林的传统。
见义勇为也是中国传统的武德之一。品格正直、疾恶如仇,具有崇高牺牲精神的人,在危急时刻敢于挺身而出。因此,见义勇为是武林中人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方式。“重义轻生”“路见不平,拔刀相助”“锄强扶弱”等,都是他们的信条。
武术的核心是搏击、格斗,自然就意味着暴力、流血,但是中国武术武德受到儒家“仁者爱人”思想的影响,处处体现着“仁恕”之道。武林流传的“八打”与“八不打”,就是在“仁爱”的原则下,对具体技击技术的使用加以限制,强调适可而止。
中国武术家大多表现为大义服人,先礼后兵,比武时点到为止。即便是演练武术套路,武术家也十分注重“仁”与“礼”的规范,施展时呈现出争斗而有礼让,有劲而不粗野,武艺纯熟而不悬浮,感情饱满而含蓄内向,富于观赏性且追求高尚的精神气质。
历代名将——刀剑霜寒动九州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展开千年的历史画卷,在战争连绵不绝的年代,有许多武将脱颖而出,留名青史。
汉末名将关羽,在历代武将中以勇猛著称。当年,袁绍大举进攻曹操,派前锋大将颜良进逼白马。东郡太守刘延遭到颜良的猛攻,连失数名上将,土卒死伤甚多。曹操派大将张辽和关羽出兵救援。当袁曹两军交战之际,关羽在千军万马中疾驰如飞,单人独骑直插颜良的营帐之中,挥刀斩下颜良的首级。曹军乘胜掩杀,袁军被杀得溃不成军。关羽从此威震天下,东吴名将周瑜称他是“熊虎之将”,陆逊则赞他为“当世雄杰”。
刮骨疗毒
一次作战时,敌方一支流箭射中关羽的左臂。后来每到阴天,左臂伤口就痛得厉害,名医华佗检查后告诉他箭头有毒,毒已入骨,必须切开左臂,刮骨去毒;才能彻底根治。关羽当即应允,伸出左臂请华佗施行手术。手术时手臂血流如注,很快流满了一个盘子,但关羽却与诸将对坐饮酒,谈笑自如,华佗和众将士都大为叹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
武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那时,人类已经开始用棍棒等原始工具作为武器,同野兽进行搏斗,用以自卫和猎取生活资料。后来,随着私有财产的出现,人们为了争夺财富,制造出了更具杀伤力的武器,而且逐渐积累了具有一定攻防格斗意义的技能。
殷商时期出现了矛、戈、戟、斧、钺、刀、剑等青铜武器,这类武器的用法,如劈、扎、刺、砍等技术也随之产生。春秋战国时期,步骑兵兴起,长柄武器变短,短柄武器变长,武器的内容更加丰富,武术的技击性也进一步突出,同时,武术的健身作用也受到重视。
“武德”一词,最早见于《左传》:“武有七德,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者也。”虽然这讲的是对诸侯用兵的道德要求,但与武林的“武德”仍有渊源关系。武德观念的中心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仁”,包括儒家所提倡的“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
拳道合一
中国武林重德,历代大师在择徒授艺之际,都强调“艺无德不立”,要求传人首先要有高尚的武德。没有合适的传人,他们甚至“宁可失传,也不轻传”。对他们来说,习武就是求道,拳与道合,艺与心合,最后达到拳道合一,拳心合一,这是武德的最高境界。
尊师、谦和、忍让,这是武林各门派共同遵奉的又一道德标准。武林历来师门规矩甚严,很讲究师徒之间、朋友之间的礼仪。尊师早已成为武林的传统。
见义勇为也是中国传统的武德之一。品格正直、疾恶如仇,具有崇高牺牲精神的人,在危急时刻敢于挺身而出。因此,见义勇为是武林中人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方式。“重义轻生”“路见不平,拔刀相助”“锄强扶弱”等,都是他们的信条。
武术的核心是搏击、格斗,自然就意味着暴力、流血,但是中国武术武德受到儒家“仁者爱人”思想的影响,处处体现着“仁恕”之道。武林流传的“八打”与“八不打”,就是在“仁爱”的原则下,对具体技击技术的使用加以限制,强调适可而止。
中国武术家大多表现为大义服人,先礼后兵,比武时点到为止。即便是演练武术套路,武术家也十分注重“仁”与“礼”的规范,施展时呈现出争斗而有礼让,有劲而不粗野,武艺纯熟而不悬浮,感情饱满而含蓄内向,富于观赏性且追求高尚的精神气质。
历代名将——刀剑霜寒动九州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展开千年的历史画卷,在战争连绵不绝的年代,有许多武将脱颖而出,留名青史。
汉末名将关羽,在历代武将中以勇猛著称。当年,袁绍大举进攻曹操,派前锋大将颜良进逼白马。东郡太守刘延遭到颜良的猛攻,连失数名上将,土卒死伤甚多。曹操派大将张辽和关羽出兵救援。当袁曹两军交战之际,关羽在千军万马中疾驰如飞,单人独骑直插颜良的营帐之中,挥刀斩下颜良的首级。曹军乘胜掩杀,袁军被杀得溃不成军。关羽从此威震天下,东吴名将周瑜称他是“熊虎之将”,陆逊则赞他为“当世雄杰”。
刮骨疗毒
一次作战时,敌方一支流箭射中关羽的左臂。后来每到阴天,左臂伤口就痛得厉害,名医华佗检查后告诉他箭头有毒,毒已入骨,必须切开左臂,刮骨去毒;才能彻底根治。关羽当即应允,伸出左臂请华佗施行手术。手术时手臂血流如注,很快流满了一个盘子,但关羽却与诸将对坐饮酒,谈笑自如,华佗和众将士都大为叹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