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流——武,农-第5/13页

加入书签
    后来,王五收年轻的谭嗣同为徒,二人很快成为莫逆之交。谭嗣同被征招入京参与“维新变法”期间,王五全权负责他的衣食住行和安全保卫工作,并积极宣传变法,发展志同道合的人加入维新行列。变法失败后,谭嗣同遇害,王五冒着生命危险赶到刑场收尸装殓。

    后来,义和团打着扶清灭洋的旗号进入BJ,王五率先响应。他组织起200多名武士攻下西什库法国教堂,又配合义和团攻打外国使馆区东交民巷。不过,清政府为了讨好外国人,开始绞杀义和团。王五面对上千清兵,奋力搏杀,终因对方势众被俘,被枪杀于前门东河沿,时年56岁。罹难前,他高呼:“大丈夫生不能报效正义,以躯而殉大业,死而无憾!”

    匹马秋风胆气豪

    王五壮烈牺牲后,BJ盛传的竹枝词中有一首专写大刀王五:“匹马秋风胆气豪,精忠报国亦徒劳,朝官安稳鸳鸯侣,不见当年王大刀。”

    镖师,是一种古老的职业。在古代社会中,随着商业的发展、财物流通的日益增多,保护流动、流通中的人员、财物安全的保镖行业应运而生。那些身怀绝技的镖师形象至今仍让武侠迷们津津乐道,他们究竟是怎么样的一群人?

    江湖走镖——旧中国的镖行与镖师

    中国首家镖局是山西人“神拳无敌”张黑五在BJ顺天府门外创办的兴隆镖局。最初的镖局专门押送来往的信件,叫做“信镖”;到了清朝中叶,随着票号的产生,镖局的主要业务转为给票号押送银镖。到了清朝末期,随着票号的衰败,镖局的业务转为为有钱人押送衣物、首饰,或保护其人身安全,这就形成了人身镖。

    镖局一般会雇佣社会上一些身怀武艺的人负责保镖,武行中称他们为“镖师”。镖师拿着接收镖物的清单,再带上官府开的通行证,就可以上路走镖了。

    走镖方式有三,一是威武镖,二是仁义镖,三是偷镖。威武镖是在行李上插一杆大旗,旗上写明镖师的名字。走镖时将镖旗拉至顶上,叫做拉贯顶旗,锣声打起长槌“哐!哐!”镖手们或亮起嗓门喊号子,或者喊出本镖局的江湖名号,这叫亮镖威。走仁义镖,那就需下半旗,打十三太保长槌锣、五星锣或七星锣。如果某个关卡厉害,不让队伍经过,又斗不赢他,那就只有悄不作声,马摘铃铛、旗子收起,偷偷摸摸过去,这便是偷镖。

    “镖师”的“镖”

    “镖师”之所以称“镖师”,并非因为他们飞镖打得好,而是来源于他们所用的武器——短矛。短矛可以进行白刃格斗,格斗的过程中可以飞出去,还便于找回来。短矛既实用又价廉,所以他们车上就搁两排短矛,外人看见这两排短矛,矛头冲上,就跟搁了两排镖似的。又因其放在车上,久而久之就把这个车叫做镖车。这就是镖师、镖局、镖行的“镖”字的真正由来。

    镖队走到山间凶险的所在,沿途都会喊镖号,高喊“合吾”二字,意思是:和我合得来的,也就是朋友的意思。过山口之类的地方更要喊,还有喊得抑扬顿挫,叫“凤凰三点头”,喊得越勤越好。如果埋伏的盗贼看到车工的镖旗,有交情的自会给一份面子。

    如果对方看见镖旗也不给面子,领头的镖师就会下马,上前施礼道:“当家的辛苦了。”对方回道:“掌柜的辛苦了。”接着镖师要自报名号,然后用江湖的黑话对谈。镖师要讲明,天下习武之人同师同源,得讲江湖义气,求朋友借个道。谈得好,贼头就同意让路。

    如果对方上来就大喊“此山是我开,此树是我栽”一类的话,一般都是半路出家的业余强盗,行话叫“打杠子”。这种人一般没什么本事,镖师也犯不着跟他废话,两下将他制伏,教训两句,也就完了。如果对方铁了心要抢,行话叫他们“饿虎”,也就没有“点春”的余地了,那就是一场刀剑相拼的恶斗。镖师一般不会将对方杀死,更不会去扔下镖车追赶穷寇。因为如果杀死了盗贼,会给自己带来很多麻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