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康、雍、乾三朝的百余年间,文字狱多达上百起,被判处死刑的有200多人,受到株连而被判刑的人更是不可胜数。在从康熙年间庄廷鑨的《明史》案开始,直到乾隆年间贺世盛的《笃国策》案这些案件中,文字狱的“罪犯”,既有官员,也有各阶层的文士和平民,上至朝廷大小官员,下至一般生员,以及江湖术士、轿夫、船工等。
“明史狱”
浙江湖州人庄廷鑨招集学人编辑《明史》,称努尔哈赤为建州都督,不书清帝年号,而书隆武,永历等南明年号。被人告发,庄廷鑨被戮尸,庄氏家属和为书写序、校阅、卖书、买书、刻字、印刷的人,以及地方官吏,分别或被处死刑,或流放盛京,与披甲人为奴。
清代前期文字狱的冤滥,遏制言论、禁锢思想,极大地桎梏了学术思想的发展,助长了阿谀奉承、诬告陷害之风。由于文人在精神和心理上对文字狱留下了恐惧,而对国家命运漠不关心,把治学的兴趣移向远离现实的学术领域,从故纸堆中寻求精神寄托。考据学在清代中期兴起并风靡一时,与文字狱造成的政治高压密切相关。清代诗人龚自珍就曾在《咏史》诗中发出“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粮谋”的感叹。
清朝大兴文字狱,大致有三个原因。一是由于清先世曾臣服于明朝,入主中原之后,清廷对此讳莫如深。二是清以外族入主中原,许多汉族士大夫眷恋明朝,宣扬“夷夏之防”,不利统治。三是皇族内部权力斗争激化,雍正帝为了巩固地位,借助文字狱来打击反对势力。
2章官员:古代从政者的生活
我们在现代影视作品里,见到过什么“进士”“状元”“八府巡按”“丞相”“太守”“县令”这些中国古代的官员。可是,你知道中国古代从中央到地方,有多少官员吗?古代官员的作息时间如何?哪些官员曾公开过自己的私人财产?古代官员的读书风气怎样?
精兵简政——中国古代官员数量
我们在古典小说、现代影视作品里,见到过什么“进士”“状元”“八府巡按”“丞相”“太守”“县令”这些中国古代的官员,还有“官官相护”的成语,可是你知道中国古代,某个朝代,从中央到地方,有多少官员吗?
我国自秦始皇统一全国直至清朝,两千多年中,一直是皇帝统治天下,由皇帝一个人管理国家。可是,无论皇帝怎么勤奋,一个人“日理万机”却总会力不从心,于是便设立了许多衙门和官员来辅佐皇帝,也设立了一些地方机构来治理百姓,收取捐税,执法断狱。
辅佐皇帝的官府和官员,秦代称“三公”“九卿”。丞相管政事,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刑狱和对官员的监察,谓为“三公”。他们是政府机构中的最高官员,“三权分立”,直接听取皇帝的指示,直接向皇帝汇报。
“三公”之下,分设“九卿”,分别管理各个方面的事务。“奉常”主管礼仪祭祀以及文化教育科学卫生等事务,类似于现在的教育部、文化部;“郎中令”主管宫廷警卫,作为皇帝的参谋顾问,相当于现在的办公厅;“卫尉”管宫内警卫,以及吏民上书,征召贤良等事务,类似于现在的信访办;“太仆”管理皇帝的车马和全国的马政,相当于现在的交通部长;“廷尉”管司法刑狱,类似于现在的司法部长和公安部长;“典客”管理少数民族事务和接待全国内外客使,相当于现在的统战部和接待处;“宗正”管理皇族事务;“治粟内史”管农业、财政及盐铁专卖;“少府”管理皇室财产以及皇室的生活服务、物资供应等。
“九卿”之下再设若干僚属,协助九卿工作。这“三公九卿”就是国家机构,中央机关干部,从而使中央机构基本系统化。至东汉,中央机构正式命名为“尚书台”。到了隋朝称为“尚书省”,下辖六部(吏、礼、兵、都官、度支、工),各部首长称尚书,副职称侍郎,每部之下设四司,每司以郎中、员外郎为正副长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
“明史狱”
浙江湖州人庄廷鑨招集学人编辑《明史》,称努尔哈赤为建州都督,不书清帝年号,而书隆武,永历等南明年号。被人告发,庄廷鑨被戮尸,庄氏家属和为书写序、校阅、卖书、买书、刻字、印刷的人,以及地方官吏,分别或被处死刑,或流放盛京,与披甲人为奴。
清代前期文字狱的冤滥,遏制言论、禁锢思想,极大地桎梏了学术思想的发展,助长了阿谀奉承、诬告陷害之风。由于文人在精神和心理上对文字狱留下了恐惧,而对国家命运漠不关心,把治学的兴趣移向远离现实的学术领域,从故纸堆中寻求精神寄托。考据学在清代中期兴起并风靡一时,与文字狱造成的政治高压密切相关。清代诗人龚自珍就曾在《咏史》诗中发出“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粮谋”的感叹。
清朝大兴文字狱,大致有三个原因。一是由于清先世曾臣服于明朝,入主中原之后,清廷对此讳莫如深。二是清以外族入主中原,许多汉族士大夫眷恋明朝,宣扬“夷夏之防”,不利统治。三是皇族内部权力斗争激化,雍正帝为了巩固地位,借助文字狱来打击反对势力。
2章官员:古代从政者的生活
我们在现代影视作品里,见到过什么“进士”“状元”“八府巡按”“丞相”“太守”“县令”这些中国古代的官员。可是,你知道中国古代从中央到地方,有多少官员吗?古代官员的作息时间如何?哪些官员曾公开过自己的私人财产?古代官员的读书风气怎样?
精兵简政——中国古代官员数量
我们在古典小说、现代影视作品里,见到过什么“进士”“状元”“八府巡按”“丞相”“太守”“县令”这些中国古代的官员,还有“官官相护”的成语,可是你知道中国古代,某个朝代,从中央到地方,有多少官员吗?
我国自秦始皇统一全国直至清朝,两千多年中,一直是皇帝统治天下,由皇帝一个人管理国家。可是,无论皇帝怎么勤奋,一个人“日理万机”却总会力不从心,于是便设立了许多衙门和官员来辅佐皇帝,也设立了一些地方机构来治理百姓,收取捐税,执法断狱。
辅佐皇帝的官府和官员,秦代称“三公”“九卿”。丞相管政事,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刑狱和对官员的监察,谓为“三公”。他们是政府机构中的最高官员,“三权分立”,直接听取皇帝的指示,直接向皇帝汇报。
“三公”之下,分设“九卿”,分别管理各个方面的事务。“奉常”主管礼仪祭祀以及文化教育科学卫生等事务,类似于现在的教育部、文化部;“郎中令”主管宫廷警卫,作为皇帝的参谋顾问,相当于现在的办公厅;“卫尉”管宫内警卫,以及吏民上书,征召贤良等事务,类似于现在的信访办;“太仆”管理皇帝的车马和全国的马政,相当于现在的交通部长;“廷尉”管司法刑狱,类似于现在的司法部长和公安部长;“典客”管理少数民族事务和接待全国内外客使,相当于现在的统战部和接待处;“宗正”管理皇族事务;“治粟内史”管农业、财政及盐铁专卖;“少府”管理皇室财产以及皇室的生活服务、物资供应等。
“九卿”之下再设若干僚属,协助九卿工作。这“三公九卿”就是国家机构,中央机关干部,从而使中央机构基本系统化。至东汉,中央机构正式命名为“尚书台”。到了隋朝称为“尚书省”,下辖六部(吏、礼、兵、都官、度支、工),各部首长称尚书,副职称侍郎,每部之下设四司,每司以郎中、员外郎为正副长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