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流——儒文人-第6/16页

加入书签
    “九卿”之下再设若干僚属,协助九卿工作。这“三公九卿”就是国家机构,中央机关干部,从而使中央机构基本系统化。至东汉,中央机构正式命名为“尚书台”。到了隋朝称为“尚书省”,下辖六部(吏、礼、兵、都官、度支、工),各部首长称尚书,副职称侍郎,每部之下设四司,每司以郎中、员外郎为正副长官。

    以后历朝虽多有变更,名称也不尽相同,但这种中央机构一直沿用至今,尚书省即今国务院,部、司之名则一直沿用。地方机构秦代为郡、县两级,就是现在的省、县两级政府机构。郡的长官为郡守,县的长官为县令。秦时有近40个郡、1000个县。这种郡县制逐渐演变成今天的省、地(市)县3级地方机构,分别设置官员管理。

    那么,这些机构到底有多少官员呢?俗语“文武百官”,但实际上远不止此数。南宋偏安一隅,只剩下半壁江山,却有4万多官吏,一再被史家责为“官冗”,就是说“多余无用”,甚至被指为宋朝亡国的一个重要原因。

    清朝康熙年间,是我国历朝中官员数目较少的时期。据刘献廷《广阳杂记》记载,当时全国官员15000多人,在京官员才2500人,这些人管理一个偌大的国家,机构和官员的精、简,真值得大加称赞。

    要知道,官员多了,人民的负担就重了。要做到“以人为本”,就要替人民着想,为人民谋福利,就要在政府机构的设置和人员配备上,切实做到“精兵简政”!

    官职常识——古代各级官员一览

    枢密使:枢密院的长官。唐时由宦官担任,宋以后改由大臣担任,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清代军机大臣往往被尊称为“枢密”。宋欧阳修曾任枢密副使,文天祥曾任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节度使: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设,造成割据局面,世称“藩镇”。如《红楼梦》中,“雨村便疾忙修书二封与贾政并京营节度使王子腾。”

    军机大臣:军机处是清代的辅政机构,军机大臣一般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兼任,三到七人不等。清末汉人只有左宗棠、张之洞、袁世凯等任过军机大臣。

    军机章京:军机处的办事人员,军机大臣的属官,被称为“小军机”。清末,谭嗣同曾被皇上超擢为四品卿衔军机章京,与杨锐、林旭、刘光第共同参与新政。

    参知政事:简称“参政”,唐宋时期的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宋代的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都曾任此职。

    丞相: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如《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太师:其一,太师为“三公”(太师、太傅、太保)之一。其二,太师是“东宫三师”(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中“太子太师”的简称。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如宋代文彦博曾被加太师衔,明代张居正曾被加太子太师衔。

    太傅:古代“三公”之一,又指“东宫三师”之一,如贾谊曾先后任皇子长沙王的老师,故封为太傅。后逐渐成为虚衔,如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死后都被追赠太傅。

    少保:其一,古称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后逐渐成为虚衔,文天祥曾任少保官职。其二,古称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为“东宫三少”,后也逐渐成为虚衔。

    尚书: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如大书法家颜真卿曾任吏部尚书,诗人白居易曾任刑部尚书,史可法曾任兵部尚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