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又臭又长,建议别看-第9/10页

加入书签
    道教所崇拜的神灵,有很多是起源于中国民间的。如道教神仙体系中的道教俗神,包括城隍、妈祖、瘟神、蚕神、药王、财神、雷公、土地、关帝、灶神、门神等,原本都只是在民间流传,后来逐渐被道教发现、吸收、改造,成为道教众神中的一员。

    古代社会,科学落后,人们常常会把自己无力解决的现实问题,寄希望于神灵的佑助,这就是民间神仙信仰的源头。善男信女们祈雨拜龙王,消灾奉关帝,治病祷药王,想发财敬财神,求子嗣供娘娘,求功名拜文昌,出海保平安拜妈祖。

    上述对道教俗神的崇拜祭祀,经过长期的发展,逐渐成为一种民俗。在那些善男信女眼中,不同的神有着不同的职责,能解决的问题不同,出现的时间和地点也不同。如正月十五奉天官赐福,腊月底祭灶王,城隍庙看抬神,东岳庙逛庙会等。

    另外,八仙、财神、福禄寿三星等是道教所特有的神灵,他们也都得到了民间的普遍祭祀。祭祀活动离不开道教法术,如祈雨、送子、超度、求签等,其内容是很多样化的,其中相当一部分源于民间巫术,经过道教的改造,变得更加系统化。

    劝善书

    《太平经》《太上感应篇》《关帝觉世真经》《文帝孝经》等,是道教有名的劝善书,大都以封建伦理为宗旨,劝诫世人修道积德、行善去恶,极力宣扬善恶报应思想,鼓吹鬼神奖善罚恶。劝善书大多通俗易懂,易被广大下层民众接受。

    在中国民间的各种节日活动中,也可见到道教的影响。例如,在春节这个中国民间最盛大的节日中,就随处可见道教的影子。敬灶神、贴门神、贴桃符、燃爆竹这些风俗,无不与道教相关。

    道教与民俗相关联,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即原本道教特有的节日活动,如道教神仙诞辰的庆典活动,在民间也有着很大的影响。例如,元宵节就是由庆祝天官诞辰的上元节演变而来的;鬼节是由中元节演变而来的,民间多在这一天祭祀死去的亲人,祈求亡灵鬼魂早日得到超度。道教的某些庆典、节日,也糅进了许多民间娱乐方式,如人们熟知的“庙会”等。

    扶乩等方术也是道教世俗化的表现。道教的扶乩在南宋时就已流传到民间,到了明清之际,扶乩之风愈加兴盛。从巫师、道士至文人士大夫,从宫廷贵族到市井小民,热衷扶乩的人数不胜数。

    道士假借扶乩降笔造作经书,读书人凭扶乩猜测科考试题,老百姓祈求乩仙降赐仙方治病。其中经书造假,是明清时代的道教的一大弊病,托名吕祖、关帝、文昌降笔的假经书尤为多见。其中讲述内丹功法的书极少,通俗的劝善书、功过格极多。

    道教的教义、信仰及行为规范

    道法自然——道教教义的精髓

    要想理解道教教义,必须先明白“道”的概念。可以说,“道”就是道教教义的精髓,搞清楚了道的来龙去脉,才有可能从根本上掌握道教教义。

    第一次把“道”作为最高哲学概念提出的,是道家创始人,后来被道教神话为“太上老君”的老子。他把“道”看做世界万物的总根源,认为无形无象的“道”具有创生的特性。世间万物是“有”,源头就是“无”,“道”是创生“无”的东西。

    在老子眼中,“道”又是万物运动变化的规律。“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怠,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任何事物,每个阶段的发展都由“道”驾驭、规范、控制着,从万物运动变化的角度来说,它就是万物发展的规律。

    老子提出的“道”有三个特性。首先,“道”是客观的、自然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受其他事物的干扰。其次,“道”有虚和静的特性。再次,“道”有无为的特性,无为就是顺应自然不妄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