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义失败之后,太平道在民间流传的过程中,逐渐融合于五斗米道。
这次起义是由张角领导的道教组织“太平道”发起的,标志着道教登上了历史舞台。这次起义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准备、有组织、有纲领的农民起义,意义重大。
分分合合——道教教派的发展演化
道教产生后不久,就分裂出众多派别,它们沿着不同的方向发展。而且,道教教派的发展演化与社会历史进程密切相关,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道教派别。
东汉末年,最重要的道教组织是符录派。符录派又分两支,即太平道和五斗米道。后来,太平道并入五斗米道。之后,五斗米道又分化为“天师道”和“正一道”。
魏晋南北朝是道教的大发展时期,具有代表性的道派是天师道、上清派、灵宝派和楼观派。天师道在上层社会的势力较大;上清派是新兴道派,以南岳魏华存为第一代尊师;灵宝派兴起于江南一带,得名于《灵宝经》;楼观派活跃于西北地区楼观一带。
东晋的葛洪是官方道教理论和仪式的奠基人,其葛氏道在道教中有着特殊地位。葛洪热衷于炼丹秘术,一直过着“神仙丹鼎”的炼丹生活,其著作《抱朴子》集魏晋时代炼丹术之大成。他将道教的神仙信仰系统化、理论化,并与儒家的纲常名教相结合。
魏华存
魏华存,东晋女道士,从小喜欢钻研老庄之学。后沉湎于神仙之道,经常服用胡麻散、茯苓丸等益气之药,练习吐纳,摄生致静。传说,她得仙人传授《上清经》《黄庭经》,隐居在南岳衡山精修,年过八旬,肤如凝脂,颜如少妇,最后化形飞升。
北魏的寇谦之创立“新天师道”,极力取消原始道教的政治性、组织性,积极维护统治阶级的伦理道德,建立了一整套新的教规教仪,努力将道教纳入巩固统治者地位的轨道。从他开始,道教才正式获得最高统治者的承认。
南朝著名道士陶弘景开创了茅山宗。他自幼聪明异常,10岁时就有志于养生之道。后来,他归隐茅山,佛道双修,在道观中设佛道二堂,隔日朝礼。后来,茅山逐渐成了上清派的中心。陶弘景晚年显赫一时,梁高祖太子曾随陶弘景学道,齐梁间侯王公卿从陶弘景授业者达数百人,人称“山中宰相”。
茅山道士大都学问高深、声明远扬。隋唐时期,道教进入鼎盛时期,茅山派则是当时道教的主流,著名的茅山道士潘师正、司马承祯、李含光等被请到京城,与皇亲国戚论道。道教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崇高地位。
宋元时期,北方的全真道和南方的金丹派较为兴盛。全真道由王重阳创立,主张儒、释、道三教同流。南方的金丹派由东汉末年的金丹派发展而来。宋元以后,道教的主要组织派别没有太大变动。
全真七子
王重阳的七大弟子,皆俭朴刻苦,不事营造宫观,专注于内修“真功”。他们先后开宗立派:马钰创遇仙派,谭处端创南无派,刘处玄创随山派,丘处机创龙门派,王处一创嵛山派,郝大通创华山派,孙不二创清静派。
走向民间——道教的民俗化之路
进入明朝中期以后,正统道教在上层统治者中的地位逐渐衰落,但道教的多神崇拜、内丹炼养、积德行善等宗教观念却在民间广为流传。它们与儒、佛二教的通俗教义相混同,与传统的宗教、迷信观念相融合,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社会生活。
道教所崇拜的神灵,有很多是起源于中国民间的。如道教神仙体系中的道教俗神,包括城隍、妈祖、瘟神、蚕神、药王、财神、雷公、土地、关帝、灶神、门神等,原本都只是在民间流传,后来逐渐被道教发现、吸收、改造,成为道教众神中的一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
这次起义是由张角领导的道教组织“太平道”发起的,标志着道教登上了历史舞台。这次起义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准备、有组织、有纲领的农民起义,意义重大。
分分合合——道教教派的发展演化
道教产生后不久,就分裂出众多派别,它们沿着不同的方向发展。而且,道教教派的发展演化与社会历史进程密切相关,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道教派别。
东汉末年,最重要的道教组织是符录派。符录派又分两支,即太平道和五斗米道。后来,太平道并入五斗米道。之后,五斗米道又分化为“天师道”和“正一道”。
魏晋南北朝是道教的大发展时期,具有代表性的道派是天师道、上清派、灵宝派和楼观派。天师道在上层社会的势力较大;上清派是新兴道派,以南岳魏华存为第一代尊师;灵宝派兴起于江南一带,得名于《灵宝经》;楼观派活跃于西北地区楼观一带。
东晋的葛洪是官方道教理论和仪式的奠基人,其葛氏道在道教中有着特殊地位。葛洪热衷于炼丹秘术,一直过着“神仙丹鼎”的炼丹生活,其著作《抱朴子》集魏晋时代炼丹术之大成。他将道教的神仙信仰系统化、理论化,并与儒家的纲常名教相结合。
魏华存
魏华存,东晋女道士,从小喜欢钻研老庄之学。后沉湎于神仙之道,经常服用胡麻散、茯苓丸等益气之药,练习吐纳,摄生致静。传说,她得仙人传授《上清经》《黄庭经》,隐居在南岳衡山精修,年过八旬,肤如凝脂,颜如少妇,最后化形飞升。
北魏的寇谦之创立“新天师道”,极力取消原始道教的政治性、组织性,积极维护统治阶级的伦理道德,建立了一整套新的教规教仪,努力将道教纳入巩固统治者地位的轨道。从他开始,道教才正式获得最高统治者的承认。
南朝著名道士陶弘景开创了茅山宗。他自幼聪明异常,10岁时就有志于养生之道。后来,他归隐茅山,佛道双修,在道观中设佛道二堂,隔日朝礼。后来,茅山逐渐成了上清派的中心。陶弘景晚年显赫一时,梁高祖太子曾随陶弘景学道,齐梁间侯王公卿从陶弘景授业者达数百人,人称“山中宰相”。
茅山道士大都学问高深、声明远扬。隋唐时期,道教进入鼎盛时期,茅山派则是当时道教的主流,著名的茅山道士潘师正、司马承祯、李含光等被请到京城,与皇亲国戚论道。道教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崇高地位。
宋元时期,北方的全真道和南方的金丹派较为兴盛。全真道由王重阳创立,主张儒、释、道三教同流。南方的金丹派由东汉末年的金丹派发展而来。宋元以后,道教的主要组织派别没有太大变动。
全真七子
王重阳的七大弟子,皆俭朴刻苦,不事营造宫观,专注于内修“真功”。他们先后开宗立派:马钰创遇仙派,谭处端创南无派,刘处玄创随山派,丘处机创龙门派,王处一创嵛山派,郝大通创华山派,孙不二创清静派。
走向民间——道教的民俗化之路
进入明朝中期以后,正统道教在上层统治者中的地位逐渐衰落,但道教的多神崇拜、内丹炼养、积德行善等宗教观念却在民间广为流传。它们与儒、佛二教的通俗教义相混同,与传统的宗教、迷信观念相融合,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社会生活。
道教所崇拜的神灵,有很多是起源于中国民间的。如道教神仙体系中的道教俗神,包括城隍、妈祖、瘟神、蚕神、药王、财神、雷公、土地、关帝、灶神、门神等,原本都只是在民间流传,后来逐渐被道教发现、吸收、改造,成为道教众神中的一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