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第7/9页

加入书签
“走吧。说了这么多,就不要多想了。今天赵老师请你,我们一起到药膳镇十三街吃点心去。”

师生俩人,站起来,拍了拍身上的杂草。一边走,一边说。

唐仁善问赵树人道:“赵老师,我母亲天天烧香拜观音菩萨,算不算迷信呀?”

“问得好。我也想问一下。你母亲每次拜完佛后,有没有都说了些什么?”

“没有。什么都没说,就干自己活去了。”

“那你母亲就不迷信。”

“哦,听不明白。”

“咱们民族的佛学文化根本是修心为人,而不是迷信。人佛是可以平等相处,平等对话的。世人皆有佛性,佛是觉悟了的世人。‘佛’是个代名词,它是一种精神,而不是一种形体,人性有善恶,善中自带恶,恶中也存善念。‘佛’代表人性中的善,是慈悲心。因此佛性就是人的自本心也叫本心,它不是一个空寂的东西,它是人的种种价值观念的总和。也就是大家经常说的‘真、善、美’这些东西。因此,学佛不要到心外去求,它本就在心里。所以说世人皆可成佛。放下屠刀,便可立地成佛。当然,强扭的瓜不甜。佛法只渡有缘人。在人世间中想要‘平等’实在太难太难了,佛经《六祖坛经》把人世间‘平等’二字真正融入了佛学之中。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不像外国人讲究上帝,上帝就是神,平常人成不了上帝。上帝永远高过人,是不可触碰的,连平视都不可以。因此,也有许多人把佛给神化即迷信化,甚至从事坑蒙拐骗的活动。你母亲一心向佛,既没有去欺骗别人,也没有沉迷其中。该干活还是勤勤恳恳去做。她这是在修心在向善。你们家底子薄,际遇不好。凭借她个人能力一时半会儿是改变不了的。换成脾气暴躁的人,早就做出了,鱼死网破的冲动。或者,心里承受能力弱的人,寻死短见的也会。但是你母亲很坚强,能忍耐,也有长远眼光。她通过拜佛让自己心里平静下来,让家庭安静下来。给你和你哥,有个安稳的家庭环境,让你们兄弟俩努力找机会改变命运。用通俗的话说,你母亲是在韬光养晦,知道吗?”

“噢,赵老师,原来拜菩萨念经,暗藏着这么大的智慧。”

“嗯,你母亲虽然出生贫寒,识字不多,却慧根不浅。下下人有上上智,也可以这么说吧。诸佛妙理,非关文字。禅宗第一条原理就是‘破文字执’。禅宗主张不列文字,任何真理领悟都不在于对文字概念的执着。你们语文老师常常说‘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也是这个道理。然而,事实上在佛教各宗派中,禅宗留下的文字却是最多的。这看起来很自相矛盾,其实不然。在参禅时,得对话。传承得把佛法告诉人家,这就需要语言和文字来传达。主张不列文字的意思是告诫参禅人不要对于文字概念的执着。禅宗的真正奠基人就是六祖慧能。可以这么说《六祖坛经》不仅是咱们民族最高智慧也是人类最高智慧。智慧经典著作在于启发悟性,人与人之间的悟性领会千差万别,能不能悟道,那就看缘分了。而什么是‘悟’,‘悟’就是‘如桶底子脱’,就是把你身上装满‘苦水’的桶,瞬间倒掉。忽然之间,让你发现过去堆积在身上的问题,全部都不再是问题。这就是开‘悟’了。也就是见到本心,见性成佛,就是这个意思,所以‘悟’不是一个具体的东西,无法言说,是瞬间顿悟。这才有禅宗主张不列文字的说法,咬文嚼字不是学佛者要做的东西而是佛学者做的或者说是学者做的,学佛的根本是为了达到顿悟而不是研究文字概念。就跟老子《道德经》第一句话说的‘道可道,非常道。’是一样的道理,这些圣人智慧实在太高了。然而学者是把真理或‘佛’或‘道’,给知识化、规定化、具体化,因此,学者是悟不到真理的。”

“那以后,我也要帮我母亲多拜拜观音菩萨。”

“修心,不在于形式而在于诚,在于感悟。它是看不见摸不着甚至无法言说的东西。就跟刚才我说的《道德经》里第一句话‘道可道,非常道’,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智慧靠的就是感悟。菩萨不是成菩萨以后,才去渡人。是因为渡人多了,后才成菩萨。不要脱离现实生活刻意去追求佛法修心,正如六祖慧能说的‘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迷信与智慧的区别就在这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