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兔死狐悲-第2/4页

加入书签
    南北两国大抵以大江为界,边境长达一千八百余里。南萧虽是江河日下,但在江南经营逾六十载,可谓根基深厚,数度挫败北师南侵,带甲之士不下三十万、艟舻四千艘,沿江可渡之处皆置镇戍、屯兵,还有水军舟师巡弋江上,往来应援。纵使南萧朝政紊乱、纲纪废弛,但依旧握有二分天下之其一,孝明帝想要一击而灭其国,在常人看来如同痴人噫语。孝明帝深知南征凶险,但太武帝光芒过于耀眼,唯有取得灭国大功才能摆脱父辈桎梏。孝明帝南颁诏后为表明决心,率领百官从洛京南下,驻跸江北重镇苇津,同时征发全国各地兵马屯驻江北。太武帝在位时为荡平南萧已准备数年,孝明帝在此时发兵南征也算水到渠成。

    孝明帝终是朝堂之主,他可以进驻前线总揽全局,但行军布阵、上马击敌仍需他人代劳。不久后,孝明帝将征西将军元忠节——日后的大夏神武帝——召至苇津,册拜为镇卫大将军、征南大都督、开府仪同三司,指挥诸路步骑、水军兵马二十五万征讨南萧。

    选择神武帝为南征统帅,国史未载明缘由,只是夸耀了神武帝军功,《创业录》则直言此举是孝明帝启用新锐、排斥宿老的权谋。神武帝出身瀚海部落,长年受太武帝麾下的河西武人轻视,处境较为孤立,却与杨氏有姻亲,军事上也颇有才能,因而受到孝明帝垂青。孝明帝本意是培植一名亲信将领引为己用,在南征时为自己充作前驱,赢得灭国大战。

    神武帝抵达南征前线后迅速整顿各路兵马,勤加操练、修理器械,还派出人手勘察大江沿岸气候、水文。神武帝频繁组织军队换防,每次都大张旗帜、营幕遍野,还派出士卒沿江射猎,人马喧噪,以迷惑南萧守军。神武帝明白荡平南萧绝非易事,战端一启,必须毕其功于一役,否则战事迁延,必然骑虎难下。二十五万兵马中唯有三万瀚海部众可以为神武帝效死,若想速胜,只能兵行险招。

    进入九月后,神武帝派出四路兵马渡江进攻萧军在大江上游据守之处,沿途焚毁农田、抢夺舟船,声势颇大。大江北岸旌旗猎猎、金鼓声声,沿江千里俱是一副山雨欲来的惨淡景象,可南萧国都——建陵,依旧随处可见吴歈越吟、荆艳楚舞,南萧举国上下丝毫没有祸乱将至的慌张,国主王子礼仍是整日沉湎酒色,不理政事。南萧朝廷自峙有大江天险,对北国南征一事不以为意,擅启边衅的任文庆更是对孝明帝诏书大加嘲讽:“北师九征,无不摧败,今日秦兵,岂能飞渡?”

    在四路兵马牵制上游萧军的同时,神武帝率领本部兵马蜇伏大江下游,静待时机。九月十三日平旦时分,神武帝以大雾为掩护,趁沿江守军换防之机,率领精锐渡江,一举突破江防,直逼濒临大江的建陵。建陵城北门离大江南岸仅四十里,秦军骤然迫近国都令南萧君臣一片慌乱,纷纷准备出逃,但战场总是充满变数。一支正向上游赴援的南萧水军听闻国都告急,飞速折返,顺江东下截断江面,神武帝仅有一万五千余兵马顺利渡江,困守于大江南岸滩涂。

    听闻渡江秦军被截断归路,南萧君臣很快转悲为喜,任文庆甚至主动请缨,统军出城迎战。有南萧将领建议趁秦军困守江畔,将之聚歼,可任文庆另有主意。建陵周边地势虎踞龙盘,湖沼环绕,唯独城南有一道纵横数十里的台地,地势平坦开阔,被称为白龙原。任文庆手握八万大军,自以为稳操胜券,因此他想在建陵城下通过一场堂堂之阵歼灭秦军,凭此大功巩固权位,于是下令将秦军放入白龙原。

    秦军进至白龙原,等候多时的任文庆当即挥师发起猛攻。秦军历来以骑兵见长,但神武帝所部因南萧水师袭扰没能带上战马渡江,索性结阵步战。秦军多披重甲、持利兵,背水一战,士气高昂,奈何敌众我寡,对阵之萧军也有不少具装甲士,一番苦战下来伤亡惨重,只能暂且后撤重整阵形。任文庆以为秦军行将溃败,竟与部将争功,下令在前方接战的萧军各部后撤,自率亲兵准备给予秦军最后一击。任文庆亲兵尽是城狐社鼠之徒,不少人连披甲都嫌辛苦,只穿单衣上阵,本想捞取些便宜军功,可面对秦军的长斧和骨朵瞬间土崩瓦解,任文庆也被阵斩。亲兵溃散搅乱了萧军阵列,众将本就不满任文庆平素所为,主帅一死全无战意,秦军则尾随溃兵冲垮敌阵,萧军全线崩溃,纷纷向建陵城溃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