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光武帝建国后,刘秀又看到了儒家的另一个特点:“不好兵事”。
这个特点有些时候是优点,有些时候是缺点。对于东汉初,急需全民休养生息的汉王朝而言,儒家的这一点当然是好事,尤其是在刘秀废除内郡材官骑士选拔制度后,他需要稍稍补偿一下内郡的大量中间阶层的小豪强、小地主、中产之家们缺少了军功入仕这一渠道。
于是刘秀将“五经博士”定为了“五经十四家”,博士的位置多了几个。同时也鼓励地方官员多举荐德行高远,擅长经典的儒士,由此催生了日益增长的寒士群体。
即便如此,他也没忘汉家的基本法,在下达“四科取士诏”的时候,便说明了:
“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按章复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皆有孝悌廉公之行。有非其人,临计过署,不便习官事,书疏不端正,不如诏书,有司奏罪名。并正举者!”
这样的“四科取士”,实际上就是汉代对儒生任官的层层考核:一是儒家的道德评判,德行高的人可以入仕;二是看你的经典掌握,大儒可任博士;三就回到了汉家律法上,明达法令,才能够担任文中御史;四就直接看实际的政务能力了,只有具备刚直品德又能带有智慧地处理政务之人,才能够被委任为三辅地区的一个县令。
到了东汉顺帝时期,两千石以上的高官逐渐被世家垄断,为了确定这些世家子弟仍是有真才实干的,汉顺帝采用了左雄的意见“诸生试家法,文吏课笺奏”:
前者用于考核儒生的学问是否扎实,后者考察文吏们是否熟习朝廷律法文书。又采用了黄琼的建议,增设孝悌和能从政者两科,通过这两项考核的孝廉才能够被任用为官。
因此,像“颍川四长”中的陈寔,最初亦不过是一个亭部佐吏;当代大儒郑玄,初入仕途之时也只是个乡佐这样不入流的乡官。
至于儒生“不好兵事”的缺点,汉代君主有的是办法调教,调你去当几年边郡太守,自然就能补上。
如颍川名士李膺,在汉顺帝时期曾任渔阳太守,护乌桓校尉等职,多次击退鲜卑侵犯;直到汉桓帝时羌人寇酒泉、张掖等郡,李膺都还被征召为了度辽将军,处理边防事务,其威严迫使羌人主动归还了掠去的汉人男女。
总体来看,汉王朝的官吏考评体制,对精研律法的文吏显然是更占优势的,而儒生如果仅仅依靠对儒家经典的学问研究和道德水平,是无法身居高位的。
因此汉代是一个儒士与文吏相互融合的时期。汉儒,尤其是入仕的儒生,并非死读书的纯儒,这也是为什么他们当中涌现出了大批出将入相的人物,达到了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境地。
终两汉之世,除了广大的中层官员和基层干部中大多数是非儒家出身以外,身居高位的公卿官员里,儒士也并非一家独大。
西汉武帝改革之后,儒者在公卿中的占比才五分之一出头,东汉时期略高,可公卿中儒士最多时也不过占五分之二。整个灵帝一朝,儒家公卿占比也才35.2%。剩下大量的公卿官员们仍是勋贵、戚族、宗室和律法世家出身。
注:西汉武帝以前,公卿273人,可以确认儒者出身的14人,占比5.1%。西汉武帝以后,公卿384人,儒者82人,占比21.3%。东汉光武帝、明帝时期,公卿95人,儒者36人,占比38.9%;汉章帝至桓帝时期,公卿209人,儒者90人,占比43%;灵帝时为35.2%;献帝时26%。可参考马彪的《秦汉豪族社会研究》和崔向东的《汉代豪族地域性研究》。……
本章完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
这个特点有些时候是优点,有些时候是缺点。对于东汉初,急需全民休养生息的汉王朝而言,儒家的这一点当然是好事,尤其是在刘秀废除内郡材官骑士选拔制度后,他需要稍稍补偿一下内郡的大量中间阶层的小豪强、小地主、中产之家们缺少了军功入仕这一渠道。
于是刘秀将“五经博士”定为了“五经十四家”,博士的位置多了几个。同时也鼓励地方官员多举荐德行高远,擅长经典的儒士,由此催生了日益增长的寒士群体。
即便如此,他也没忘汉家的基本法,在下达“四科取士诏”的时候,便说明了:
“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按章复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皆有孝悌廉公之行。有非其人,临计过署,不便习官事,书疏不端正,不如诏书,有司奏罪名。并正举者!”
这样的“四科取士”,实际上就是汉代对儒生任官的层层考核:一是儒家的道德评判,德行高的人可以入仕;二是看你的经典掌握,大儒可任博士;三就回到了汉家律法上,明达法令,才能够担任文中御史;四就直接看实际的政务能力了,只有具备刚直品德又能带有智慧地处理政务之人,才能够被委任为三辅地区的一个县令。
到了东汉顺帝时期,两千石以上的高官逐渐被世家垄断,为了确定这些世家子弟仍是有真才实干的,汉顺帝采用了左雄的意见“诸生试家法,文吏课笺奏”:
前者用于考核儒生的学问是否扎实,后者考察文吏们是否熟习朝廷律法文书。又采用了黄琼的建议,增设孝悌和能从政者两科,通过这两项考核的孝廉才能够被任用为官。
因此,像“颍川四长”中的陈寔,最初亦不过是一个亭部佐吏;当代大儒郑玄,初入仕途之时也只是个乡佐这样不入流的乡官。
至于儒生“不好兵事”的缺点,汉代君主有的是办法调教,调你去当几年边郡太守,自然就能补上。
如颍川名士李膺,在汉顺帝时期曾任渔阳太守,护乌桓校尉等职,多次击退鲜卑侵犯;直到汉桓帝时羌人寇酒泉、张掖等郡,李膺都还被征召为了度辽将军,处理边防事务,其威严迫使羌人主动归还了掠去的汉人男女。
总体来看,汉王朝的官吏考评体制,对精研律法的文吏显然是更占优势的,而儒生如果仅仅依靠对儒家经典的学问研究和道德水平,是无法身居高位的。
因此汉代是一个儒士与文吏相互融合的时期。汉儒,尤其是入仕的儒生,并非死读书的纯儒,这也是为什么他们当中涌现出了大批出将入相的人物,达到了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境地。
终两汉之世,除了广大的中层官员和基层干部中大多数是非儒家出身以外,身居高位的公卿官员里,儒士也并非一家独大。
西汉武帝改革之后,儒者在公卿中的占比才五分之一出头,东汉时期略高,可公卿中儒士最多时也不过占五分之二。整个灵帝一朝,儒家公卿占比也才35.2%。剩下大量的公卿官员们仍是勋贵、戚族、宗室和律法世家出身。
注:西汉武帝以前,公卿273人,可以确认儒者出身的14人,占比5.1%。西汉武帝以后,公卿384人,儒者82人,占比21.3%。东汉光武帝、明帝时期,公卿95人,儒者36人,占比38.9%;汉章帝至桓帝时期,公卿209人,儒者90人,占比43%;灵帝时为35.2%;献帝时26%。可参考马彪的《秦汉豪族社会研究》和崔向东的《汉代豪族地域性研究》。……
本章完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