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怎么说,儒家在汉朝得到了极大地发展,尤其是韦贤的儿子韦玄成在汉元帝时期又做到丞相位置后,时人有谚曰:“遗子黄金满籝,不如教子一经”。
这个“经”,仅指经过官方认证的儒家经典,分别是《诗》、《书》、《礼》、《易》、《春秋》五经。
这五经在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后,多有失散,汉武帝时被收录为官学的五经,只是儒士们口口相传,用汉朝官方字体隶书抄写记录下来的五经,也就是常说的今文经。
既然是口授笔抄流传下来的,自然难免有讹误的地方,不同的人在传授过程中又加入了自己的见解,因此今文经又衍生出了不同派别的经书传承。
如《易》有:施氏《易》、孟氏《易》、梁丘氏《易》、高氏《易》、京氏《易》共5种;
《尚书》有:欧阳氏《尚书》和大小夏侯氏《尚书》共3种;
《诗》有:鲁人申公所传《鲁诗》、齐人辕固生所传《齐诗》、燕人韩婴所传《韩诗》共3种;
《礼》有:大小戴氏所传的《大戴礼》、《小戴礼》和庆普所传的《庆氏礼》共3种;
《春秋》在今文经中有:严氏和颜氏传承的《春秋公羊传》,以及瑕丘江公所传的《春秋谷梁传》共3种。
除了这17种流派较大的今文经外,汉武帝末年,鲁王刘余在拆除拆除孔子后代住宅的时候,在夹壁中得到了一批被藏起来的经书。
此外,河间献王等人也陆续了发现许多战国时遗留下来的儒家经典,但这些旧籍都是用六国古文书写的,其篇章内容与口口相传的今文经并不完全相同,这样一来又产生了古文经学。
儒家是最喜欢维护正统的学派,怎么能容许对同一部经书有这么多不一样的内容和阐释流派呢?
于是今文经与古文经之间,以及今文经内部展开了激烈的学术争斗。
本来按照儒学尚古仿周的传统,理论上越古的书籍记载应该越正统,但今文经需要维护的是官场仕途的“正”,官方博士地位的“正”,自然不愿将儒家经典的“正统”拱手相让。
直到光武中兴以后,最终确定了五经中《易》有施、孟、梁丘、京氏,《尚书》欧阳、大小夏侯,《诗》齐、鲁、韩,《礼》大小戴,《春秋》严、颜,共十四家博士。
今文经中除了《高氏易》、《庆氏礼》、《春秋谷梁传》外,尽数入选。对各种古文经流派则不立官学,只是偶尔提拔高才为讲郎。
看上去今文经是大获全胜了,但古文经的抗争并未停止。
这几天,张猛和苏则等人拜访的平陵贾氏就是古文经的传承者。
东汉明章帝时期的名臣贾逵,曾是古文经扛大旗者,他利用汉代皇帝多信谶纬之言,将《春秋左传》、《古文尚书》、《毛诗》等古文经经典陆续上陈天子,称其与谶相合,并与其他今文经博士辩驳获胜,使得这几部经书得以大行于世,古文经在官学之外得到广泛的接受和研究。
贾逵所代表的是汉儒的另一个特征:考学问渊源,汇百家之长。
这也是汉儒的一个演变过程,汉初的儒生在读书人群体中占比并不大,而其他学派的读书人由于不能再凭本学说直接入仕晋升,于是纷纷兼学了儒家经典,成为了既有家学传承,又对儒学触类旁通的新儒士。
这些新儒同样影响着传统儒生,不断吸取其他学派的观点,如贾氏先祖贾谊就是一个带有浓厚法家思想色彩的新儒。……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