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重识三国 第25章 汉儒 上-第2/3页

加入书签
    主父偃是齐国临淄人,少习纵横之术,又兼学百家之言。一开始他是想为齐国封地君主齐懿王刘寿效力的,结果受到齐地诸生的排挤,于是他又跑到了燕、赵、中山等国展开游说,仍是受到当地士子的排挤。最后不得已,才西入长安,投到了卫青的门下,上自荐书受到汉武帝的召见后得以重用。

    直到这个时候,骨子里的封建思想让主父偃仍旧期待着交好齐地诸侯,希望能把自己的女儿嫁给齐历王刘次昌做嫔妃。结果却被齐国纪太后断然拒绝,连个小妾的位置都不愿意给主父偃的女儿。

    这件事最终使得主父偃大半辈子、四五十年所受的排挤和委屈彻底爆发,将纵横之术用在了对付诸侯王身上,连续扳倒了燕王和齐王,并提出了赫赫有名的“推恩令”,从而导致西汉后期到东汉时期的封建制度已经名存实亡,封国诸侯再无征辟任用属国官员的权力。

    在这样一种国情背景下,当兼学了百家之言的儒生董仲舒,吸收了阴阳五行学说,以法家、道家、阴阳家、儒家思想为基础,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思想”和“君权天授”等理念时,自然得到了汉武帝的大加赞赏。

    于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样一种统一思想,统一人心的策略就成了汉王朝新的国策。

    此后,“君权至上,天无二日”的理念逐渐深入读书人群体,天下英才不再局限于地域故国的观念,纷纷以入仕中央朝廷为荣耀。

    但汉王朝立国后行的是法家霸道,既然明白“侠以武犯禁”,并且想出了一系列针对侠群体的手段,又怎会忘记它的前半句叫“儒以文乱法”?

    与主父偃同时因为自荐上疏“反对征伐匈奴”而受到汉武帝重视任用的还有两人,分别叫徐乐和严安,这两人的文章观点内容与主父偃并不完全相同,而是更偏向于儒家思想,提倡效仿周王朝,以“王道教化”来治理国家。

    相较之下,主父偃的观点则更多引用了法家理念,用更实际的文字分析阐述当前不适合讨伐匈奴的理由。数年后,另外两人显然已经远不如主父偃所受到的重用了。

    同样,提拔了韦贤这样的大儒担任丞相一职的汉宣帝刘询在教育太子的时候,更直言说道:“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

    因此,为了确保汉家“外儒内法”的自有制度,不被逐渐壮大的儒生群体给“以文乱法”,汉王朝针对儒家好虚谈少实务的特点,又祭出了“吏治考评”这一法宝。

    说白了,刘汉王朝要借用你们儒家的力量,传播忠君尽孝的理念,所以给你们这些儒生一些入仕的特权,还有“五经博士”这样的荣誉。

    但入仕后要想获得升迁,那就跟你的道德学问没关系了,还是老老实实地学习汉家律法,通过治理好地方,获得更好的政绩考评来争取升官吧。

    而对非儒家出身的广大中下层文吏来说,你只需要好好做事就行了,不精通儒学经典并不会阻碍你升迁到宰辅这样的百官之首。

    如西汉宣帝时期的丞相丙吉,原本不过是鲁国的一个小小狱史;汉成帝时的丞相薛宣,年少时担任的也只是廷尉文书的佐吏,都船监狱的狱吏。

    汉哀帝时的丞相朱博,早年家境贫寒,更只是大汉帝国最基层的两万亭部之一的一位亭长罢了。

    这几位都不是儒生,而是凭借实实在在的政务能力一步步从最基层走到丞相之位,正应了法家大成者韩非子所说的“宰相必起于州部”。

    东汉光武帝建国后,刘秀又看到了儒家的另一个特点:“不好兵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