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童年 第五节-第4/8页

加入书签
  “宇文明是出生在地下室吗?”

  孩子们“哄”一声笑了,老师也笑了。

  见同学们实在江郎才尽,但也勉强算是沾上了边,老师望着宇文明说:“我猜,你出生在极地——不是北极就是南极。”

  “嗯!”宇文明露出一副“英雄惜英雄”的表情,“你猜对了。”

  “可是你在这首诗里并没有明确告诉我们到底是南极还是北极!”

  宇文明调皮地一笑:“北极,碧州。”

  “哦——”老师也会心一笑。

  宇文明作诗的本领一经显露,就再也隐藏不住了。就像古代的人们喜欢找书法家题字一样,同学们开始找他帮忙写诗。宇文明也大方,来者不拒,只要对方提好要求,几分钟以后,一首诗就“新鲜出炉”了。擅长绘画和泥塑的赵君彦特意花好几天为宇文明画了一张半身像,还捏了一尊半尺高的全身像送给了宇文明,请他为自己作两首诗。宇文明很高兴,也很好奇,问她:“现在摄影和制造技术这么发达,你为什么喜欢画画、塑像呢?”

  赵君彦毕竟不是成人。面对这个有些成人化的问题,她想了想,眨眨眼说:“我就是喜欢!它们很好玩。”

  宇文明虽然这么问,却也打心眼儿里佩服赵君彦。他自己回家用爸爸妈妈买的橡皮泥做了些泥塑,照着实物做,但都不太成功,只能模仿出一个大概的意思,让别人分清他捏的是什么:兔子就是一对夸张的长耳朵、短尾巴和三瓣嘴,人就是一个身子、一个脑袋、两只胳膊和两条长腿,房子就是一个带有尖顶、窗户和门的方块。他也想回赠给赵君彦一尊她的全身塑像,试了好几次都半途而废。不过一旦抛开实物、充分发挥想象,宇文明就能捏出许多奇形怪状的东西来。他最喜欢做的就是球。他可以用手掌不停地在案板上揉,直到揉出一个浑圆的球体,人眼根本看不出误差,只有三维尺规才能量得出。

  钟毓媛看着儿子认真地在案板上揉球,笑着问:“明明,揉出球来有什么用啊?”

  宇文明看看妈妈,小心翼翼地用手托起正在揉的泥球,没有回答妈妈的问题,而是反问:“妈妈,到底是人脑中想象的东西完美,还是用科学计算出来的东西完美,还是大自然和人类实际创造出来的东西完美呢?”

  钟毓媛没料到儿子会问这样的问题。她隐约觉得儿子揉泥球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他可能并不想做成一个标准的球体,而是通过揉泥球在思考什么问题。靠着自己所了解的一点哲学知识和她自己独特的理解,钟毓媛答道:“我想这个世界上不存在完美的东西吧。大家在称赞一样东西‘完美’的时候只不过是表达一种感情,认真研究起来还是会找出很多缺点的。即使你现在觉得无可挑剔的东西,随着时间的流逝、你自己想法的变化,也会觉得它有这样那样的不完美。”

  宇文明没有看钟毓媛,而是望着虚空点了点头,说:“如果我们能把自己想象当中的任何东西都百分之百地原样复制出来,不用经过机器和人手的加工,那就好了。”

  钟毓媛笑道:“那怎么可能!信息又不是物质,它必须要借助机器或者人手才能加工成物质。人只能不断提高机器的精度,或者提高自己的手艺,才能尽量让实物接近头脑中的想象。但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钟毓媛还想说“人类目前正在尝试制造这样的机器”,但怕勾起宇文明进一步的好奇心和更多的问题,就把后半截话咽回了肚里。其实,自从宇文明提出“多性繁殖”克隆大脑的想法以后,未来局就和一家叫“神脑”的公司联合开发了一个项目。这个项目不仅绕开了“克隆大脑”的伦理和法律难题,还绕开了“脑机接口”的伦理和法律难题,名称就叫“模块脑计划”。这项计划如果成功,就真能实现宇文明的愿望了。可是因为涉及机密,钟毓媛想说却不能说。

  宇文明的创造力随着一次次“锻炼”和阅历的增加不断提升。上了二年级,老师开始提倡同学们写日记、写故事、写文章,并鼓励他们在自愿的前提下把自己的日记、故事和文章拿出来与大家分享,然后一起分析它们的逻辑结构和内容设置,发现它们的优点、缺点,再拿出教材里选取的范文仔细阅读、对比、研究,指出范文中有什么值得学习和借鉴之处,让同学们提出批评和建议。这种集体学习、集体讨论的形式广受欢迎,连长期“置身事外”的宇文明都喜欢上了这样的课程。他再也不闷着头自己读书了,而是和老师、同学们一起参与讨论。伴随着学习、交流和讨论,宇文明自己也在进步。他慢慢地成了班里的“故事机”,一有空就即兴给同学们讲故事,无论是课间还是课上。老师也给了他充足的自由,每隔四五天就专门空出一节课,把时间交给宇文明,让他为大家讲故事。宇文明也毫不吝啬,自从开始写日记起,他就每天记录下自己的经历和想法,有些可以分享的,就摘出来和同学们一道分享。……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