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装备

加入书签


虽然台湾的舰队力量在整个新明海军中处于末流,但是武器装备方面却是首屈一指的。左营造船厂的军械库可以说是包罗万象、无所不有,里面存满了各式各样的新型装备,其中许多武器还处于试验阶段。这些装备如果是在美洲本土的话,肯定是不能正大光明拿出来使用的,为了保密性的需要,就连实验也必须在专门的实验场地里进行。不过在远离欧洲的中原地区,完全不用考虑技术泄密之类的问题。

正因为如此,海军司令部决定把汉阳、毛瑟、来福等兵工厂新研发的试验型武器分出一部分,运送到台湾这里进行实战测试。这里不需要花费心思去应付外国间谍,而且战争的激烈程度也比较小,即使武器在实战中出现了什么问题,也不会造成太大的危害。如果现在就让部队大规模列装击针枪去和欧洲列强作战的话,即使是最大胆的军官也不会完全放心。

以上就是为什么李兴汉他们来到军械库时,会看见一整箱一整箱的新式步枪和火炮的原因了。不过这些东西虽然新颖,却不是完全没有见过的,真正吸引李兴汉的却是那些奇形怪状的设备。比如某艘老式战船船壳前端设置的一根管子,李兴汉看了半天也不知道这是干什么用的。

“这玩意是什么?水枪么?”李兴汉指着那东西问道。

“当然不是!而且正巧相反,这是一根火枪。”郑国焘解释道这其实是一种古老的武器,早在一千多年前就被应用于战争,被古代的拜占庭人称之为“希腊火”或是“罗马火”。

这种武器当年在守卫拜占庭人的首都-------君士坦丁堡时曾经大显身手,击退了阿拉伯海军一次又一次的进攻。无数的阿拉伯战船都葬身在这种武器之下,使得它们再也不敢从水路进攻。阿拉伯人学会了这种技术之后,立即将它应用于十字军身上,那些从欧洲过来的骑士们都认为这是不可抗拒的“天火”,受到攻击时甚至跪倒在地祈求上帝的保佑。不过可惜的是,到了现在这种技术反而失传了。关于希腊火的配制方法已经不存于世,不论是欧洲还是中东都找不到它的身影。

“多亏了新明科学院的那些化学专家们,才得以复原出这种古代兵器。”程璧光对于这种兵器十分上心,在他看来,这种兵器无疑是对纵火战术的发展。明军士兵们不用再冒着炮火冲进对方的战舰群中,而只要拨动一个小小的开关即可。“果然,我大明的科学技术是世界第一!”

这句话当然不是自夸,而是事实。从世祖皇帝朱琳洛的时代开始,新明的人民就极为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皇帝更是说出了一句警世恒言,道破了社会与生产力发展的真相:“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们要坚持这个路线一千年不动摇!”

皇帝本人也是极度热爱科学的。他联合了英、法两国的科学院,组织测量了“米”的原始长度,制作出了“米原件”。之后,他又利用这个较为精确的米原件制作出了一米长的单摆,利用单摆定律测出了较为准确的“秒”。

虽然当时的人们并不能理解,耗费如此多的人力与物力究竟是为了什么。但是正因为有了这些最基本的物理单位,朱琳洛的那些“得自天授”的知识才有了用武之地,使得他能够将未来的科学体系整体地复制到十七世纪来。虽然因为种种原因的限制,这个世界的科学技术并没能呈现爆炸式的增长,但是相对于“原本的历史”仍旧是先进了许多。尤其是对于电力的运用,被大大提前。

在那个科学技术大发展的“黄金年代”,世界各国的科学家们都对新明趋之若鹜。因为那位来自东方世界的、慷慨的“神圣王”愿意斥巨资支持那些他认为有前途的科学家(那个时候亚历山大一世远远没有出生,所以他在未来的名号也就被这位伟大的皇帝抢走了)。

而来到新明的科学家中,也确实有很大一部分受到了皇帝的资助,得以把他们的发明变为现实。除了皇帝本人出资的皇家科学基金会以外,还有许许多多的民间基金会,也为科学的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不过这些民间人士远远不及世祖皇帝睿智,他们中的许多都因为盲目追求那些天马行空的幻想而破产了(对于朱琳洛而言,想要知道某件发明是有利用价值,还是不切实际是轻而易举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