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将一试已芒寒,赤县神州次第安。建业山川吴帝阙,皖城戈甲魏军坛。东来玉帛空胡虏,北望铜符尽汉官。犹忆高皇初定鼎,和阳草昧正艰难。”
----------------------明·张煌言《姑熟既下》
李兴汉以前一直不明白,军训时的队列训练是干嘛使的,那些左右旋转,齐步正步的口令有什么用处。现在他觉得,这些训练方式多半就是从这个时代流传下去的。
“这些训练方式用在这些新兵身上,确实是再合适不过了。”李兴汉当然不会觉得这些新兵能在激烈的战斗中保持队列完整,但是这至少可以让他们养成听从口令和指挥的习惯。对于中原地区的新兵来说,这是最难办的一个环节。因为这些自发抵抗的义军们大多是凭着一腔热血在战斗,连一些最基本的指令都不懂。虽然因为满清绿营的**,使得他们能和清兵斗个旗鼓相当,但是在明军的军官看来这是远远不够的。
“这些兵已经是很不错的了。他们都是朴实的农家子弟或是渔民,虽然没有斗争经验,但是贵在能够服从长官的指挥。”郑国焘在傍晚来看李兴汉他们时,对他们讲起了以前经历过的一件事情:“以前我们还收编过一群海盗,那帮人可真是够厉害。进攻的时候不听指挥,盲目突进。战局不利的时候又擅自脱离战场,弃友军于不顾。弄得提督非常恼火,下令再也不许招收这种人从军了。”
“还有这种事?”林远达皱起了眉头,在他看来这些事情是不可想象的。“这些海盗,都是哪来的?现在他们又在干什么?”
“这些海盗,都是我们大明官方承认的。”郑国焘这样讲道。
就像当年英国人对付西班牙人一样,明军在台湾这边发放了不少的“私掠许可证”给那些海盗,让他们去攻击满清的船只。这些海盗受到新明海军的资助之后,在一对一的交锋中总能占到上风。也有一些海盗想要加入新明海军,但是他们身上积重难返的恶习确是让明军很难接受。而自从那次的事件之后,高层更是明令禁止收编海盗的行为。
“就在十年前,我们台湾舰队还是在大量使用福船和广船的,换装新式装备是最近几年才有的。”郑国焘细心地为二人讲解情况,这也是刘传明吩咐的事情。目的是为了让新来的两个人快些清楚台湾舰队的现状,以及需要他们做的事情。“如今大批的老式船只都退出服役了,只保留了几十条西式的战舰。其实那些老船就算不退役也没用处,因为没有足够的人员去操纵它们了。”
自从满清第四次征台大败而回,台湾明军经过论证之后认为,满清不会再有力量组织起一只大型舰队来进攻台湾本岛了。所以台湾总督决定裁撤大量的兵员,让他们回归生产。这些复员的士兵们极大地促进了台湾的农业和工商业,让台湾方面有了大量的收入,可以用来研发和建造新式的军舰。
“但是如今战略要更改了。总督已经决定要对满清发起进攻,而不是一味防守了。”郑国焘很明确地告诉两人,他们将来肯定会被编入新的作战部队,负责攻略闽浙、两广甚至是江宁、山东。大撤军的副作用开始显示出来了,我们舰队现在是到处都缺人啊。”
李兴汉觉得如果没有战争的话,确实是不需要保持太多的常备军。军队太多会对经济造成很大的负担,台湾毕竟只有一岛之地,除了负担陆军和舰队的开支之外,还要支援金厦等数个海军要塞,这个负担有些重了。反正现在台湾也实行了民兵预备役制度,如果本岛真的收到了攻击,随时可以把他们都召集起来保卫家园。
林远达的意见则是军队本来就在精而不在多。像是金厦之战,台北之战那样上千艘战舰混在一起,进行乱战的场面以后是不会有了。虽然满清东南沿岸的三大总督手里面,都掌握着数量众多的船只,但是论作战性能都是远远不及明军的军舰。
“反正今天的基础训练差不多结束了,我们去吃顿晚饭,然后就去船厂吧。”郑国焘很高兴能够听到他们两个人的意见,并且他敏锐地发现了两人思考问题时的不同。林远达侧重于军事的战略战术方面,而李兴汉则擅长从全局来综合考虑。“昨天你们见过的那帮人,也都在那儿等着你们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