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舒说:“天地人,万物之本也。
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
天生之以孝悌,地养之以衣食,人成之以礼乐。
三者相为手足,合以成体,不可一无也。
”2因此可见,“人之超然万物之上而最为天下贵也。
”3这里既提出了人与天地自然的关系,三者就象弟兄一样,浑然一体,不可或缺,同时又强调了“人为天下贵”的思想。
综上所述,中华古文化孕育了中国几千年重人伦轻宗教的心理结构,这也同时给以人为研究和保护对象的中国气功养生学,提7供了宇宙观、生命观和方法论的基础。
在中国养生实践中,首推道教。
这一切都被道教继承过来,并以此作为道教的教旨之一。
在道教养生家看来,要想长生不老,羽化成仙,首先,应当从爱护、保养自己的躯体和生命着手。
道教中人为此从理论上作了充分的阐述,提出了重命养生、乐生恶死的主张。
东汉成书的道教经典《太平经》对此作了详尽阐述:“凡天下人死亡,非小事也。
一死,终古不得复见天地日月也,脉骨成涂土。
死命,重事也。人居天地之间,人人得一生,不得重生也。
”1重命养生的思想在这段话中阐述得十分明白。正因为生命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只有一次,所以,人人都应当爱惜自己的生命。
“人最善者,莫若常欲乐生,汲汲若渴,乃后可也”。
3既然“乐生”作为人之最善者提出来了,那么炼养身心以达到健康长寿便成为人生之大事。
关于这样的论述,《太平经》里还有很多,如“是曹之事,要当重生,生为第一,余者自计所为。
”3“但聚众贤,唯思长寿之道,乃安其上,为国宝器。
”4《太平经》不仅阐述了“重命养生,乐生恶死”的重要,也表述了要做到“重命养生,乐生恶死”的办法,那就是“自爱自好”。
“人欲去凶而远害,得长寿者,本当保知自爱自好自亲,以此自养,乃可无凶害也。
”6所谓“自爱自好自亲”,就是不靠天,也不靠神仙,而是靠自己对身体的养护和锻炼,以求得生命的健康和长存。
这种养生思想,不能不说是一种积极的养生观念。
东汉时期的其他道教经典著作,对这个问题的认识都是一致的。
《周易参同契》的作者魏伯阳,是东汉的一个炼丹术士。
他士张师从阴阳变化、掌握乾地六十四卦运行规律,从事修炼,才是8……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
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
天生之以孝悌,地养之以衣食,人成之以礼乐。
三者相为手足,合以成体,不可一无也。
”2因此可见,“人之超然万物之上而最为天下贵也。
”3这里既提出了人与天地自然的关系,三者就象弟兄一样,浑然一体,不可或缺,同时又强调了“人为天下贵”的思想。
综上所述,中华古文化孕育了中国几千年重人伦轻宗教的心理结构,这也同时给以人为研究和保护对象的中国气功养生学,提7供了宇宙观、生命观和方法论的基础。
在中国养生实践中,首推道教。
这一切都被道教继承过来,并以此作为道教的教旨之一。
在道教养生家看来,要想长生不老,羽化成仙,首先,应当从爱护、保养自己的躯体和生命着手。
道教中人为此从理论上作了充分的阐述,提出了重命养生、乐生恶死的主张。
东汉成书的道教经典《太平经》对此作了详尽阐述:“凡天下人死亡,非小事也。
一死,终古不得复见天地日月也,脉骨成涂土。
死命,重事也。人居天地之间,人人得一生,不得重生也。
”1重命养生的思想在这段话中阐述得十分明白。正因为生命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只有一次,所以,人人都应当爱惜自己的生命。
“人最善者,莫若常欲乐生,汲汲若渴,乃后可也”。
3既然“乐生”作为人之最善者提出来了,那么炼养身心以达到健康长寿便成为人生之大事。
关于这样的论述,《太平经》里还有很多,如“是曹之事,要当重生,生为第一,余者自计所为。
”3“但聚众贤,唯思长寿之道,乃安其上,为国宝器。
”4《太平经》不仅阐述了“重命养生,乐生恶死”的重要,也表述了要做到“重命养生,乐生恶死”的办法,那就是“自爱自好”。
“人欲去凶而远害,得长寿者,本当保知自爱自好自亲,以此自养,乃可无凶害也。
”6所谓“自爱自好自亲”,就是不靠天,也不靠神仙,而是靠自己对身体的养护和锻炼,以求得生命的健康和长存。
这种养生思想,不能不说是一种积极的养生观念。
东汉时期的其他道教经典著作,对这个问题的认识都是一致的。
《周易参同契》的作者魏伯阳,是东汉的一个炼丹术士。
他士张师从阴阳变化、掌握乾地六十四卦运行规律,从事修炼,才是8……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