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63】道在养生(一)-第2/4页

加入书签
        实践呼唤理论,“重人贵生”的观念在对养生之道的研究中应运而生了。

        先秦诸子中,阴阳家是力主“舍人事而任鬼神”的,除开阴阳家外,其余大多是重人事而辟鬼神的。

        孔子首先提出了人事第一的道德化的新内容,以代替鬼神的宗教支配。

        孔子的“重人事”思想是中国哲学的开端。他说:“人有三死,而非其命也,己取之也。

        夫寝处不适,饮食不节,劳逸过度者,疾共杀之……若夫智士仁人,将身有节,动静以义,喜怒以时,无害其性,虽得寿焉,不亦宜乎。”

        并对“仁者寿”的命题,作了肯定的回答。

        墨子主张“明鬼”,但墨子学说的实质仍以人生问题为重。他说:“无欲恶之为益损也,说在宜。

        ”《墨子·经说下》对此作了这样的解释:这是反对儒家三年居丧制度,认为居丧制度伤生损丧。

        《墨子·辞过》指出:“古之民,其为食也,足以增气充虚,强体适腹而已矣。

        ”说明了饮食在养生中的作用。又说:“圣人恶疾病。

        ”1表明对疾病的厌恶态度。

        以上摘引说明了墨子对养生之道的重视。

        老子在《道德经·上篇》中明确提出:“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所以,他是中国哲学家中最早明确揭示人的重要地位的。

        后来,荀子对人为什么在宇宙中占有高贵的地位,作了进一步阐述。

        他在《荀子·王制》中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

        ”这段话讲得透彻清晰。水火、草木、禽兽,虽有其特点,但都或者无生,或者无知,或者无义,而只有人才是不仅具有水火、草木、禽兽所有的特点,也有它们所不具备的“有生”、“有知”、“有义”,所以在宇宙中应居高贵地位。

        《礼运》是周秦时期儒家的著作,这本书更把人奉为体天地之德者。

        他说:“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

        ”两段话都对人作了高度的肯定。

        人是天地之心,心必须能知能觉,而人才是宇宙万物最有知有觉者;人为五行之最上者,人就是金、木、水、火、土五行所成之物中最杰出者。

        人在宇宙中的地位不是其他任何物类所能比拟的。

        到了汉代,学者们仍然因袭上述思想开展研究。

        仲舒说:“天地人,万物之本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