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腊八粥-第2/3页

加入书签
  碧君说着拿走了空杯和纸袋,走向了桥边的垃圾桶。并没有什么亲密的动作,只是寻常不过的互动,却让孙若涵有些心动。人和人的感情从来没有轰轰烈烈,相爱也好、破裂也好,都只是平常点点滴滴的凝聚。

  腊八粥的习俗各地都有,而在姑苏城,这腊八粥的来历相传就和这西园有关。

  传言西园曾有个布袋和尚,平日里总爱挂个布袋,在寺庙里地位也不高,只是个外地来挂单,寻常在斋堂打杂的小和尚。但他有个习惯,只要在斋堂看见地上落了零碎的稻穗、米粒都会捡起来,放进自己的布袋里,回去晾干晒透,然后储存起来,这一存存了好几年。

  腊八是相传佛祖得悟涅槃的日子,有一年的腊八,管粮的大和尚因为在大殿里面念经忘了开仓,而佛祖大典寻常僧人又进不得大殿,眼看着全寺的僧人就要饿肚子,这时布袋和尚拿出了自己几年来攒下的存粮。

  因为是平日里捡的,各种材料都混杂在一起,大米、小米、红豆、绿豆、莲子、枣子,不一而足。布袋和尚索性一股脑的倒进了锅子里,煮成了一大锅的粥。

  待管粮大和尚想起来忘了开仓,以为自己闯大祸,到了后厨却发现粥早已炖好了。问了缘由,感念自己平日里铺张浪费。平日里不起眼的每天浪费的那些零碎食材,几年来凑在一起竟然能煮一大锅,够全寺和尚的吃食。

  布袋和尚就此云游而去,但为了警示爱惜粮食,此后在西园每年腊八用各种杂粮煮粥的传统却沿袭下来。并且这一天姑苏城的百姓只要愿意,无论达官显贵还是贫民乞丐,都可以免费领取一碗,只念着这一颗一粒粮食的来之不易。

  不在于好不好喝,姑苏城的百姓都认为这一碗粥是有福气的,每年这一日宁愿凌晨起个大早来排队。几个小时在寒风里的等待,为的不是一碗粥,也是一份珍惜粮食的修行。

  前面的粥棚已经开始施粥了。西园门前有双桥,从福德桥进,沿智慧桥出。队伍看着挺长,但一大早来排队的多多少少都是信众,少有插队、拥挤的人。秩序井然的情况下行进也不慢,很快就轮到了孙若涵。

  给保温桶里几大勺灌满了粥,施粥的义工念了声‘南无阿弥陀佛’。

  孙若涵也想回个礼,但张了张嘴却没能说出。自己不信佛,将念佛挂在嘴里恐怕反而是不敬。碧君却没有顾忌,回了个礼。

  “也不赶时间,我们进去逛逛吧?”或许是前几日生病在家困了好几天,难得出来,碧君也不想太早回家。

  当然,上面这个是借口。和喜欢的人在一起,总会有各种约会的理由。

  寻常佛寺,不信佛的也没有多逛的意思,不过这西园·戒幢律寺不一样。因为在‘戒幢律寺’之前,还有个‘西园’的名字,那也是苏州有名的园林之一。

  戒幢律寺原名归元寺,建寺的年代远远无法和寒山寺、灵岩山寺这些千年古刹相比,它是元代的至正年间修建的,至今才七百多年,可以说是非常年轻的了。

  但在明代的嘉靖末年,太仆寺卿徐时泰在苏州造了东、西两座园林,东园是如今的‘留园’,而西园占据了归元寺的地产,也就是如今的西园。明朝嘉靖年间打压佛教,归元寺寺产被占了也不敢多言,但徐时泰的儿子徐溶却是信佛的,在父亲故去后,又将西园舍园为寺,又改回了归元寺。从此寺、园合一,再无区分。

  西园也是少见的真正将寺庙和园林融合在一起的地方。

  入了园,之前的嘈杂被隔绝在外,清清静静。

  看了一眼旁边拎着保温桶的孙若涵,碧君突然轻笑了一声。

  “怎么了?”

  和一群信众一起拎着保温桶排队,实在不太像孙若涵平时给人的感觉。

  “没什么,只是觉得,嗯,你好像和这种事不太搭。今天辛苦了。”

  辛苦吗?好像也没这个感觉,要说和自己的形象不符合,也确实有些新鲜感。自己和队伍里的其他人是不一样的,他也确实能感觉得出来。

  之前站在桥上还感觉不出,现在回头望去,排着长长人龙的队伍,在天光尚未破晓的黑暗中似乎在散着莹莹的微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