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内容与本书无关 二-第4/10页

加入书签
    8.认识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而是做到认识与实践的统一首先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实际出发,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从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出发,在实践中按照客观规律办事。P65

    9.要做到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归根到底要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结合起来。认识的任务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创造历史的两种基本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相互依赖、相互制约,是辨证统一的。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要有效的改造世界,又必须正确地认识世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决定了理论与实践必须相结合。P67

    第三章社会结构

    1、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是一个具有特定结构、功能和发展规律的有机系统,包括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P69

    2、人类社会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从自然界过渡到人类社会,劳动起了关键性的决定作用。P69

    3、社会的经济结构是指与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在整个社会结构中,经济结构是基础,它决定社会的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因而是全部社会关系的基础。P73

    4、生产力是人们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解决社会和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它是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并使之满足社会需要的客观物质力量。从根本上说,它解决的是人和自然的矛盾。由于生产力是在劳动中形成的,因而生产力有三个基本构成要素: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其中,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统称为生产资料p74。

    5、社会的经济结构总是以一定的类型存在着,故又称经济形态。P78

    a、五种经济形态:原始公社的经济形态、奴隶主占有制的经济形态、封建地主占有制的经济形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形态。

    b、任何一种结构类型都有自己的特点,同时也具有作为社会经济结构的独特功能:

    第一,它是生产力中的人和物结合起来的社会形式;第二,它又直接决定社会的政治和文化结构,是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的现实基础。

    6、物质文明是人类改造自然界的物质成果的总和,表现为物质生产的进步和物质生活的改善。在经济结构中,以生产工具为标志的劳动资料是人和自然界进行能量、物质、信息变换的重要手段,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强大杠杆,因而社会物质文明的进步也是以此为基础,同一定的生产方式的发展水平相联系,是生产方式发展状况的现实体现p78。

    7、国家的出现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P80

    8、政治结构反映的是各阶级或不同集团、阶层的经济利益。在政治结构中,政党具有重要的作用。政党是一定的阶级或阶层为了实现共同利益而期待、掌握或影响政权的一种政治组织。到了资本主义社会,才具有了现代意义上的政党。

    9、a、社会意识不同于意识,意识与物质相对应,而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相对应。

    b、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包括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和物质生活条件。

    c、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精神生活的总和,包括了人的一切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是一个统摄人类社会全部精神现象及其过程的有机系统。

    从意识的主体角度:社会意识可划分为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

    从高低层次上看:社会意识可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

    从与经济结构的关系来看:社会意识又可分为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和不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

    10、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关于外部世界的总体认识,因而比其他的意识形态更能表明人们对世界的总体认识。作为最抽象的、理论化的社会意识形态,哲学从一般原则的高度,指导人们的社会生活实践并支配人们的思想意识。

    社会发展规律与历史主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