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内容与本书无关 二-第5/10页

加入书签
    社会发展规律与历史主体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生产方

    本身所固有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构成了社会生产方式,在这个生产方式内部,二者的地位是不平等的,也是不一样的。P92

    2.(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产生、性质和发展变

    的方向:首先,生产力的状况,包括生产力的性质、水平及发展要求,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及水平。(生产力是生产关系产生的物质基础。不同的生产力状况决定着不同性质的生产关系;人类社会上任何一种生产关系都是与一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变革P94

    (2)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有能动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时,就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P95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P96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变化发展。P97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贯穿于每一个社会形态发展的始终。P99

    5.社会形态是指同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P99

    6.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变化,构成了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之所以能成为基本矛盾,原因有三:

    这两个矛盾所涉及的三个方面——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

    层建筑概括了社会的基本领域,这决定了社会的性质和面貌,把握了社会的基本矛盾,基本上把握了整个社会形态;第二,这两个矛盾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同人类社会共存亡;第三,这两对矛盾的运动构成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规律和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状况规律)。P102

    7.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社会形态的质变。历史唯物主义范畴的社会革命,指的是促进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转变的社会运动,它是革命阶级为根本改变旧的社会经济基础及为之服务的上层建筑而进行的一系列社会斗争。列宁认为从马克思看来革命就是用暴力打破陈旧的政治上层建筑,即打破那些由于和新的生产关系发生矛盾而到一定时期就要瓦解的上层建筑。P105

    8.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依据:P114

    1)要坚持历史主义的原则;就是在评价历史人物的时候,一定要把历史人物放到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下进行分析与评价

    2)要坚持阶级分析的原则,即当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的时候,要求把历史人物置于一定的阶级关系中,同他所处的阶级关系联系起来加以考察和评价。

    第五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

    新兴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化的贵族便开始利用暴力手段为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创造条件,进行资本的原始积累.各个国家和地区,资本累积的具体形式是大不相同的,而对弄明土地的剥削则是原始积累全部过程的基础

    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存在需要两个基本条件:

    第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存在是商品经济产生的基础,

    第二,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所有者.这是商品经济存在的决定性条件.它是商品经济产生的前提,因为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才发生了交换行为.

    可见,商品经济既是社会分工的产物,有事私有制的产物.

    商品经济作为社会经济运动的的一种形式,是以社会分工为基础的。

    大致上来说,原始社会末期,到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自然经济处于主导地位,而以生产资料的个体私有制和个体劳动为基础的简单商品经济处于从属地位;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在社会化大生产的条件下,商品经济得以充分发展,成为主要的经济形式,进而处于主导地位。从特定意义上来讲,资本主义社会,就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社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