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采尔对军事教育的加强起了很大的作用。先后协助创立了步兵、炮兵、工兵、辎重兵、通信兵等学校。在教学上,屏弃了过分拘泥的日式成法,采纳“专 在切合战用之实地工作”的德国典范令。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为特种兵的建设奠定了基础。在他的大力倡导下,陆军的合成化也有了较大的发展。新型的炮兵、航空 兵、骑兵部队初见雏形。大量的特种兵器材列入采购计划。他的整军建军计划,虽然加强了蒋的*实力,但也充实了中国的国防力量。
尽管他对蒋帮了不少忙,但蒋与他关系一般。他对蒋手下的军队批评太多,而且往往不太客气,激动时指手划脚,为蒋所恶。德方的解释是“头脑不够灵活,对经济事务缺乏兴趣”,所以与蒋交恶。1934年4月11日,他终于离职。
汉斯?冯?塞克特(Hans-von-Seeckt)
赛 克特毕业于德国陆军军校,历任德国陆军参谋长、陆军总司令等。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协助重建德国陆军,有德国“国防军之父”之称。1933年5月,赛克 特访华,受到蒋介石的礼遇,提出“中国陆军改革建议书”,隔年受聘为德**事顾问团总顾问,全面筹划国民党军事的改组与训练,并促成德国对华贷款,对中国 的抗战事业贡献卓著。
接替他的是蒋最喜欢、最钦佩、在华待遇最高的、来华地位最高的德国顾问-前德国国防军总司令,汉斯-冯-塞克特将军。德方评价说,在他来华期间,德国顾问对中国统治集团和蒋本人的影响达到了异乎寻常、令人惊奇的地步。
塞克特在华期间,不仅担任总顾问,还被委以前所未有的职务:“委员长委托人”-即蒋的代理人。他以此身份出面,可以代表蒋与国民党政府各机关首脑 谈话,地位仅次于蒋。军政部长、陆军训练总监等高级官员,也须亲自到蒋的官邸向他请教。而且规定每周二、五上午,10时-12时,还需事前登记,过时不 候。
塞克特不是浪得虚名。在德军中,人们把他和传奇人物毛奇、史里芬并举。认为毛奇从最基本点铸造了德国现代战争的模型,并奠定了指挥原则。史里芬展 望并设计了宏伟的计划,给德国带来了无比的光荣。而塞克特则在一战的灰烬中,呕心沥血重建了德国陆军。建立起了森严的小型军事武装,其中每一分子和细胞的 安排极近完善与充实,一旦时机适当即可无限制地扩充。他把每个士兵训练成可领导和指挥作战的骨干,每个军官培养成未来的统帅。在濒临灭亡中保存了火种,故 被誉为“国防军之父”、“国防军的杰出缔造者”。
1936年,德国派华军事顾问团团长赛克特将军在柏林病逝,南京国民政府为其举行的追悼会灵堂一景。
他给蒋的帮助主要不是在军事指挥上,而在德国的军国主义的建军方针和思想。他明确地提出所谓的“中国建军的三项中心思想 ”:一、军队为统治权之基础。二、军队之威力,在于素质之优良。三、军队之作战潜能,基于军官团教育之培养。他专门使蒋认识军事强权在国家政治中的巨大作 用。他提倡“坚强的、一心一德的领导”,声称只有这种一元化的领导才能够“对涉及经济、财政,首先是民众教育与宣传等每一项国家措施加以通盘考虑。”这使 崇尚铁腕和独裁的蒋有了顿开茅塞的感觉。
在整军建军方面,他提出以有限的物力财力,尽快建立一支小型核心武力-模范军。先编成6—8个师,然后扩展到18个师(大约30万人)。此外在帮助中国发展军火工业,开展军事技术研究,设计未来抗日整体战略,引进科学技术人才方面作出了许多有益的工作。
无奈繁重的事务使他精力不支,卧病在榻。1935年,蒋只能依依不舍地送别他回德修养。临行时,他以“最诚恳的心情”推荐他的得力助手法肯豪森为继任者。
亚力山大?冯?法肯豪森(Alexander-von-Falkenhausen)
亚力山大?冯?法肯豪森将军
法肯豪森对抗日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他拟订了抗日的战略总蓝图。这位较正直的军人,对中国的军事训练,改革及部队装备、海空军、防空设施等方面投入了满腔心血,尽心尽责地做了大量工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
尽管他对蒋帮了不少忙,但蒋与他关系一般。他对蒋手下的军队批评太多,而且往往不太客气,激动时指手划脚,为蒋所恶。德方的解释是“头脑不够灵活,对经济事务缺乏兴趣”,所以与蒋交恶。1934年4月11日,他终于离职。
汉斯?冯?塞克特(Hans-von-Seeckt)
赛 克特毕业于德国陆军军校,历任德国陆军参谋长、陆军总司令等。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协助重建德国陆军,有德国“国防军之父”之称。1933年5月,赛克 特访华,受到蒋介石的礼遇,提出“中国陆军改革建议书”,隔年受聘为德**事顾问团总顾问,全面筹划国民党军事的改组与训练,并促成德国对华贷款,对中国 的抗战事业贡献卓著。
接替他的是蒋最喜欢、最钦佩、在华待遇最高的、来华地位最高的德国顾问-前德国国防军总司令,汉斯-冯-塞克特将军。德方评价说,在他来华期间,德国顾问对中国统治集团和蒋本人的影响达到了异乎寻常、令人惊奇的地步。
塞克特在华期间,不仅担任总顾问,还被委以前所未有的职务:“委员长委托人”-即蒋的代理人。他以此身份出面,可以代表蒋与国民党政府各机关首脑 谈话,地位仅次于蒋。军政部长、陆军训练总监等高级官员,也须亲自到蒋的官邸向他请教。而且规定每周二、五上午,10时-12时,还需事前登记,过时不 候。
塞克特不是浪得虚名。在德军中,人们把他和传奇人物毛奇、史里芬并举。认为毛奇从最基本点铸造了德国现代战争的模型,并奠定了指挥原则。史里芬展 望并设计了宏伟的计划,给德国带来了无比的光荣。而塞克特则在一战的灰烬中,呕心沥血重建了德国陆军。建立起了森严的小型军事武装,其中每一分子和细胞的 安排极近完善与充实,一旦时机适当即可无限制地扩充。他把每个士兵训练成可领导和指挥作战的骨干,每个军官培养成未来的统帅。在濒临灭亡中保存了火种,故 被誉为“国防军之父”、“国防军的杰出缔造者”。
1936年,德国派华军事顾问团团长赛克特将军在柏林病逝,南京国民政府为其举行的追悼会灵堂一景。
他给蒋的帮助主要不是在军事指挥上,而在德国的军国主义的建军方针和思想。他明确地提出所谓的“中国建军的三项中心思想 ”:一、军队为统治权之基础。二、军队之威力,在于素质之优良。三、军队之作战潜能,基于军官团教育之培养。他专门使蒋认识军事强权在国家政治中的巨大作 用。他提倡“坚强的、一心一德的领导”,声称只有这种一元化的领导才能够“对涉及经济、财政,首先是民众教育与宣传等每一项国家措施加以通盘考虑。”这使 崇尚铁腕和独裁的蒋有了顿开茅塞的感觉。
在整军建军方面,他提出以有限的物力财力,尽快建立一支小型核心武力-模范军。先编成6—8个师,然后扩展到18个师(大约30万人)。此外在帮助中国发展军火工业,开展军事技术研究,设计未来抗日整体战略,引进科学技术人才方面作出了许多有益的工作。
无奈繁重的事务使他精力不支,卧病在榻。1935年,蒋只能依依不舍地送别他回德修养。临行时,他以“最诚恳的心情”推荐他的得力助手法肯豪森为继任者。
亚力山大?冯?法肯豪森(Alexander-von-Falkenhausen)
亚力山大?冯?法肯豪森将军
法肯豪森对抗日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他拟订了抗日的战略总蓝图。这位较正直的军人,对中国的军事训练,改革及部队装备、海空军、防空设施等方面投入了满腔心血,尽心尽责地做了大量工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