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军事顾问的资料

加入书签


这是一段尘封的历史。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马克斯?鲍尔(Max-Bauer)、赫尔曼?克里拜尔(Hermann-Kriebel)、乔治?魏采尔(Georg- Wetzell)、汉斯?冯?塞克特(Hans-von-Seeckt)、亚力山大?冯?法肯豪森(Alexander-von- Falkenhausen)……这些璀璨的将星、德军的精华,销声匿迹地来到了中国。他们以日尔曼人特有的方式,在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尤其是军事领域, 留下了浓重的一笔。犹如一柄柄深藏鞘内的利剑,随时都会有惊人的一击。

中德两国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进入了“蜜月期”:一方面德国意识到中国是一个庞大的工业品、军火的市场,中国所拥有的丰富的战略物质-钨、锑、锰 等更是他们称霸世界所不可缺少的;另一方面蒋介石醉心于德国的军事化、工业化、中央化,对领袖崇拜、个人独裁有浓厚的兴趣。他希望能从德国输入军队的管理 方法、先进的战略战法、战斗技能,尤其是让那种“德意志精神”能灌输到他麾下军队的脊髓,建立起一支强大的军队,对内捍卫其统治、对外抵抗侵略。

德**事顾问于是就应运登场了。十年间,共有135位德国顾问在华任职。他们积极地参与了中国的“安内”与“攘外”。帮助国民党政府训练军队、采 购军火、出谋划策。“蒋桂大战”、“中原大战”、“五次围剿红军”都有他们的身影。另一方面他们以高超的素质、踏实的工作、严谨的作风,在帮助中**队提 高战斗力、提高军事素质和向现代化过渡方面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这些对后来的抗战也有巨大的影响,例如法肯豪森总顾问就拟订过抗战的总蓝图。“一?二 八”抗战中,德国顾问亲手训练的87、88师打得威风八面。而“八?一三”抗战,更被日军称为“德国式的战争”。

蒋介石聘请的第一个德国顾问是马克斯.鲍尔。

鲍尔是德国总参谋部军官,炮兵专家。他头脑精细,目光锐利。著名的兴登堡计划和总体战的战略构想都是出自他的头脑。时任总参谋长的鲁登道夫对他言听计从。 故有人比喻:鲁登道夫是敲响德国战鼓的大槌,而鲍尔是大槌手。他是炮兵专家,一战中他发明的重炮出尽了风头。柏林大学为此而授与他名誉博士学位。在参加 1920年3月旨在推翻魏玛共和国的卡普政变失败后,他浪迹于奥地利、西班牙、阿根廷。甚至在苏联红军中也担任过顾问。

1927年,他来到中国开始了他的顾问生涯。蒋介石与其关系融洽。鲍尔主张将军政大权集中于强有力的中央政府,以大刀阔斧手段铲除一切离心力量, 进行一切加强中央权威的必要改革。此外他对军队的裁减、重建、整训及经济的发展,重工业、航空运输业、农业、矿业的建设和中国财政体系改革等多方面都有有 价值的意见。这深得蒋的赞许。在“蒋桂战争”中,他居间调度,计划周密得体,使蒋在军事指挥上觉得异常轻松。

但1928年5月,他突然因病在上海去世。(对其死因有一种传闻:由于他在“蒋桂战争”中,一直建议蒋对桂系除恶必尽,因而遭到西南实力派人物的 嫉恨,在一次宴会中被下毒而死。)鲍尔来华时间不长,但他组建了顾问团,创立了顾问团的工作模式,规划了工作方向,为未来十年的中德合作奠定了基础。

赫尔曼?克里拜尔(Hermann-Kriebel)

赫尔曼?克里拜尔是老牌纳粹,这里是一张他与啤酒馆暴动“同志们”的合影照片。左起第4人就是克里拜尔,第5人是鲁登道夫,第6人是希特勒,右起第2人是罗姆。

鲍尔推荐的继任者是希特勒啤酒馆政变的共同参与者和一起入狱者赫尔曼?克里拜尔。蒋对这位前八国联军的中尉并无好感。双方在作战的战略思想上矛盾 重重。蒋认为内战中军事和政治并重,实力和阴谋并重。而克里拜尔则对蒋“炮弹”、“银弹”甚至“肉弹”齐上的手法很为鄙视,认为胜之不武。加之他的威望远 不如鲍尔,很难服众。因此一直同国民党官方和顾问团内部关系紧张。虽然在军事指挥上,他也称得上兢兢业业,在“中原大战”中亲赴前线筹划布防,协助蒋拟订 作战计划,但1930年5月终被换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